回顾2022三年疫情,一个时代的落幕,标
同样的三年前,新冠病毒正在武汉肆虐,那个春节让人们第一次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年味;很多乡村地区开始“封路”,期望以物理上的阻挡,来隔绝新冠病毒在人之间的传播。
在年和年两个春节里,年味似乎和我们渐行渐远,随着12月7号“新十条”的颁布,我们几乎可以确定性地说,今年这个春节,将会是三年里,最有年味的一个春节。
跨年夜,许多地方开始变得热闹了起来,年轻人们聚在一起跨年,一起畅想美好的未来,但在一些地方,依然忙碌且拥挤着。
医院。
当年轻人正在外面欢聚一起寄托新的一年愿望时,医院的医疗资源依然拥挤不堪。
但好消息是,随着病毒的进一步蔓延,一切都会慢慢变好。
作家阿城说,“当我们在写作遇到瓶颈的时候,通常我们是躲不过去的,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穿过它”。”
当病毒避无可避时,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穿过它,别绕。
在这三年时间里,不管一个人是什么身份,都大概率经历了一些过去未曾预料到的变动。在新冠病毒初始蔓延的年,有国际机构对此做过问卷调查,在询问新冠病毒对人类经济生活的影响时,只有中国人的预期是最乐观的。
当时大部分人国人在面对调查问卷时,普遍相信新冠病毒对未来的影响将在半年之内消退,不会对经济和生活造成什么大的变动,而日本人对此的结论是最为悲观的,大约只有6%的日本人认为新冠病毒的负面影响将长期保持。
同样的两个亚洲国家,为什么会做出截然相反的预测?
这或许要源自各自不同的经济发展史。
在历经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之后,日本经济失去了三十年,人均GDP不断下降,甚至有隐隐回到二十多年前的水准,因此这极大影响了日本尤其是年轻人对于未来的悲观预期。
而反观我们,在经历了45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我们对于未来依然还抱有更大的乐观预期,这种预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国人对于不确定性的乐观预期,也同样塑造了我们对于消费、储蓄、经济行为的决策。
两种不同的宏观经济走势,两种截然相反的未来预期,从日本的例子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到,宏观经济的变化,是如何深刻改变一代人,也塑造一代人的。
眼下,不同于年国际机构的问卷调查,三年疫情的影响,也在某种意义上改变并塑造了人们的集体记忆,同样也调整了对未来的风险预期。
年一旦过去,我们可能很少在街上看到大白们的身影,也会越来越淡忘新冠病毒的新生数据,但挥之不去的,依然是这三年对人们的塑造。
网约车为了培养人们出行线上叫车,补贴了几百亿,好不容易建立起来了用户的消费习惯,而这三年的疫情时代,同样也花费了更多的代价,培养起来了我们的一些“消费习惯”。
如果说年标志着疫情时代的结束,那么下一个新的时代,我愿称之为“混沌时代”。
在“混沌时代”里,不确定性将继续笼罩着我们,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将导致人们的消费、就业、收入、投资、理财陷入巨大的分化之中,机会和希望变得越来越纷乱,在一个越来越复杂多变且不确定性继续的世界,我们需要做的,依然是学会适应,并建立安全感。
疫情结束了,但人们的焦虑、不确定性和谨慎,却依然停留在了过去的三年里,甚至还更为加剧了,我想这不仅仅是三年来让人们认清了什么,更让人们知道了什么,三年来,培养一些习惯轻而易举,但要想消除这些习惯,可能需要更多的“三年”。
到年10月,国人已经在银行里放了近亿元定期存款,比疫情前多了一半,而过去曾被我们寄予厚望的互联网行业,大公司们也集体准备在新的一年里继续降本增效。
这三年来所积累的问题,不仅仅是我们,全球都在为此买单,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之中,除了我们和日本之外,无一例外全部采取加息,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这几十年来的最高通胀。
宏观经济失去了一些韧性,连带着个人也变得不那么激进和乐观了起来。
许多人无比怀念年,但回不去了;美团王兴说:“年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也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
目前来看,一语成谶。
在过去的年里,罗振宇和吴晓波都做过跨年演讲,内容越来越同质化,这说明两人在对未来的预期中,几乎惊人的一致。
罗振宇今年没有谈宏观经济预测,反而讲了一些温馨动人的小故事,向我们诉说着时代背景下的不放弃、不抛弃,以及一些小的改变。
吴晓波则以“勇气”为主题,慷慨激昂向我们诉说着活下去的勇气。
从这两人的跨年演讲主题来看,其实我也能够看得出来,早已没有过去的那种激进和乐观,反之讲起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jiahuayuan.com/yqbz/13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