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中国最应该火的是他们而不是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个项目和9名科学家,其中,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侯云徳院士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侯云徳院士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每年评审一次,根据年5月发布的《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三大奖每年授奖总数不超过项。
经过学科专业评审组、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委员会三级评审,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个项目和9名科学家。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5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21项(含创新团队),二等奖项。7名外籍科学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王泽山
王泽山出生于年,如今已经82岁高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他被称作“火药王”,研究火炸药60余年,先后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等3项世界性难题,把中国火炸药领域的整体实力提升到了世界前列。
王泽山出生于吉林,当时东北三省已被日军占领,生于战火年代,目睹家园沦陷,这样的经历告诉他,没有国家的强大,就没有个人的自由,于是他在心里埋下“救国图存”的种子。
图为王泽山院士在辽阳试验场。
年,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王泽山,选择了其他同学都不愿意去的火炸药专业。他回忆报考原因时说:“既然是国家设立的,是国家需要的,都需要有人去做”。
王泽山介绍,火炸药是火炮、火箭、导弹、航弹、鱼雷等火力打击武器的能源,把火炮弹丸发射出去、把火箭发射出去完成爆炸毁伤,就是靠火炸药。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火炸药,坦克就不能发射坦克弹,轰炸机、战斗机就成为废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王泽山团队接连攻克难题,提高火炸药的含能性能。他们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三冠王”:
凭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获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凭降低武器对环境温度敏感性这一尖端技术获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凭等模块装药和远程、低膛压发射装药技术获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最后一项技术难题,王泽山用了20多年的时间才攻克,他开始这项研究时,已经61岁。
王泽山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国家把(火炸药)这件任务交给我,我就要把这件事做好,给国家有所交代,如果国家给我的任务没有做好,我就会觉得耻辱。”
如今,这位已培养出90多名弟子的“80后”院士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王泽山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渴求的,也是人人有责,“正是这个信念始终支撑着我”。
侯云德
侯云德年在江苏常州出生,是中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
年,侯云德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七年制,年被原苏联医学科学院破格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回到祖国后,他历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等职。
他从事科研工作60余年间,曾率先研发出中国首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干扰素α1b,应用于上千万名患者的临床治疗。
此外,他率领团队成功应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多次重大传染病疫情。
年,侯云德率队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流感大流行的成功干预,其中在疫苗方面“独具匠心”。87天研制成功疫苗,打破世界纪录。由侯老提出的不加佐剂、仅需注射1剂,推翻世界卫生组织“需要注射2剂”的专家共识。
第三方评估表明,得益于正确的甲流应对措施,中国减少2.5亿人发病和7万人住院,减少经济损失逾亿元人民币。
在侯云德主导下,中国已建立“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综合防控网络体系”,实现了72小时内鉴定种已知病毒、种已知细菌以及新病原检测确认和筛查。
“双鬓添白发,我心情切切。愿将此一生,贡献四化业。”侯云德曾赋诗明志。耄耋之年的他仍然矗立在“病毒地狱”大门前,守护着万千黎民的安康。
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都是谁?
国家最高科技奖自年正式设立到现在,已经有29位科学家获奖,历届的获奖者都是谁呢?
年度
赵忠贤。中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年度
空缺
年度
于敏。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领军人物。
年度
张存浩。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开拓者和奠基人。
程开甲。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年度
郑哲敏。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
王小谟。“中国预警机之父”。
年度
谢家麟。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吴良镛。被誉为“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
年度
师昌绪。被誉为“高温合金之父”。
王振义。内科血液专家、血液研究的领军人物。
年度
谷超豪。享有国际盛誉的数学家。
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
年度
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
徐光宪。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稀土之父”。
年度
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
吴征镒。著名植物学家,植物区系研究的权威学者。
年度
李振声。著名遗传学家、小麦育种学家。
年度
叶笃正。著名气象学家。
吴孟超。“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年度
空缺
年度
刘东生。中国环境学专家、地质学家、“黄土之父”。
王永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年度
金怡濂。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年度
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
黄昆。中国固体物理学、半导体技术奠基人之一。
年度
吴文俊。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来源
央视、中国新闻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jiahuayuan.com/yqbz/2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