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粽是情祝各位端午节快乐
粽子香香,带来一切美好。龙舟划划,赶走所有烦恼。大家齐聚,共度欢乐时刻。
快乐日子,祝福多多,愿你端午节安康,好运粽在身边,幸福满舟围!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古代吴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之说。
民间习俗
1
赛龙舟
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
2
包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从夏朝开始古人就有了对于天象的观察,并诞生了历法的概念,我国依次出现过夏历、商历和周历,三种历法的不同主要区别每年开头的月建不同,夏历以建寅之月为首,商历以建丑之月为首,周历以建子之月为首,现行的阴历,是夏朝采用的正月建寅的太阴历,故又名“夏历”。
夏历中已经有了对于节气的划分。夏商周时期在临近夏天的时候有许多节俗活动,均与夏令有关,且与夏至时间相邻,故称为“夏至节”,在此日要进行各种驱虫、洒扫、祛暑等传统的习俗,来迎接夏天的到来。
到了西周时期,吴国和越国地区又融入了以“龙”为代表的图腾祭祀活动,龙舟竞渡以及粽子,粽子是我们常叫的俗称,它的正式名称叫做粽籺,是龙舟竞渡的时候投食江里的蛟龙的。
到了先秦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农历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五月五日这一天倍认为是“恶月恶日”,《吕氏春秋》中就有规定说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所以从先秦以后,五月五日便倍认为是不吉之日,在此日应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大概就是全国卫生日的概念。
而“端午”一词,最早的出处就是在晋朝,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书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
周处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他除三害的故事,晋代周处在《风土记》就说过:“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从字面上来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
粽子也是在这时候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的,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也许早在战国时期,我们的伟大诗人屈原也曾吃过粽子,不过那时候还叫做角黍。
端,在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义。还有一种说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之称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jiahuayuan.com/yqbz/3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