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生猪疫情及其对猪价影响2018中
此次生猪疫情及其对猪价影响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8月3日发布,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发生一起生猪非洲猪瘟疫情,这是我国首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在畜牧业更是引起了广泛的 不过还好这次非洲猪瘟的疫情控制的很好,从发现到确诊,再到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采取封锁、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等处置措施非常的快。虽然当前还没有医治的疫苗,但是畜牧业系统应对此次非洲猪瘟疫情的反应迅速,对整个生猪市场不会产生多大影响。
从历史来看,生猪重大疫情为猪价拐头向上的重要推手,在猪价下行周期中,重大疫情或导致周期拐点提前。站在当前时点,我们认为规模企业由于具备完备的防疫体系,产生疫情风险较小,集中度或进一步提高。
一、历史疫情与猪周期关系分析
我们对年以来的生猪疫情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年以前中国生猪疫情较多,在-年以及-年这两轮猪周期中,重大疫病都是导致猪周期迎来拐点的重要因素;(2)疫情对短期猪价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助涨助跌,长期来看,重大疫情会使得能繁母猪淘汰量增大,加速去产能化,可能导致周期拐点加速到来。二、-年重大疫情是猪价拐头向上的重要推手年以来,中国生猪市场共经历了3轮猪周期,在前两轮猪周期中,重大疫情都是猪价企稳回升的重要推手。在年以前,受中国动物疫苗防疫效果不尽人意以及养殖户防疫观念较差影响,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口蹄疫、仔猪腹泻等疫病高发,在-年以及-年这两轮猪周期中,重大疫病都是导致猪周期迎来拐点的重要因素。年以后,生猪疫情逐渐稳定,只零星偶发,疫情对于猪周期的影响有限,仅影响短期季节性的供给和猪价。具体来说:(1)年夏季高致病性蓝耳病疫情开始大规模爆发,年蔓延至全国,高致病性蓝耳病的死亡率较高,生猪供给不足,猪价持续快速上涨。年8月蓝耳病疫情开始得到缓解,猪价出现一定幅度回落。由于供应不足,猪价在短暂回调后立即出现反弹,截至年3月份猪价达到此轮周期的高点。(2)年养殖进入亏损期,年初开始口蹄疫疫情大面积爆发,夏季猪瘟和猪蓝耳病也开始多发,疫情以及养殖亏损使得大量中小型养殖户选择退出养殖业以及规模厂缩减生产规模,生猪供给减少,从而-年猪价持续向上。(3)年以后,中国生猪疫情逐渐稳定,没有再发生全国性的重大疫情,疫情的主要影响表现在冬季仔猪腹泻导致的成活率低,从而一般每年5-8月猪价会迎来季节性上涨。年由于行业连续亏损,且、年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加强对养殖环保的监管,大量散养户持续退出,猪价开始持续向上,此次也是近三轮来唯一一次不是由疫情起关键作用的周期拐点。
三、疫情对短期猪价助涨助跌,同时加速产能去化
疫情对短期猪价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助涨助跌。将年以来猪价与生猪疫病死亡数(农业农村部统计的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囊虫病、炭疽、猪丹毒、猪肺疫、布鲁氏菌病这8种疫病的合计死亡数)进行拟合,可以看到年上半年、年7月、年8月、年7月、年7月和年6月全国疫情严重,生猪疫病死亡数高,而在重大疫情发生后中,猪价仍按照原来的趋势在变化,疫情主要起到助涨助跌的作用。我们认为,疫情对短期猪价起到助涨助跌作用的主要原因在于:1、猪价上涨一般表明生猪供给不足,疫病爆发使得生猪死亡数增加,供给进一步减少,从而推动猪价进一步上涨;2、猪价下跌一般表明供给过剩,疫病爆发会导致养殖户恐慌性出栏,短期供给增加从而猪价进一步下跌。
长期来看,重大疫情会加速产能去化,或导致周期拐点加快到来。将年11月以来的能繁母猪存栏量与生猪疫病进行拟合,可以看到二者整体上呈负相关关系。年-年8月生猪疫病高发,生猪死亡量大,期间能繁母猪存栏量整体下行,从万头下降至万头,降幅7.74%。年下半年至年10月,生猪疫情逐渐得到控制,死亡数较前面两年大幅下降,期间产能逐渐恢复,能繁母猪存栏量从万头最高上升至万头,涨幅10.87%。年11月至年7月生猪疫情有所抬头,口蹄疫疫情较为严重,能繁母猪存栏量开始下行。此后生猪疫病死亡率一直处于较低的位置,但能繁母猪存栏量受环比影响持续下降。从历史情况可以看出,重大生猪疫情会导致养殖户淘汰母猪增多,产能加速去化,从而在猪价下行周期中,重大疫情或导致周期拐点加速到来。疫情对短期猪价助涨助跌同时加速产能去化。
四、投资建议
当前时点来看,规模企业由于具备完备的防疫体系更具优势,历史来看,疫情发生时期,龙头企业受影响较小,出栏量仍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我们认为,如果未来疫情或进一步扩散,行业龙头集中度或将进一步提高,持续推荐龙头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
中国生猪养殖成本、盈利及猪价走势分析
一、生猪养殖成本分析
-年,全国MSY从13.69大幅提升至19.1,而根据上市公司的年报,根据生产性生物资产及每年出栏规模,可以测算出,目前生猪养殖上市公司,其PSY普遍在24-26之间,部分养殖场甚至可以达到28。养殖成功率的提升,是规模化养殖场相对于传统养殖模式的最大成本优势来源。
随着养殖规模化的发展,国内生猪养殖生产效率提升,不考虑原材料价格变动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在过去两年,以牧原股份、温氏股份为代表的养殖龙头企业,其养殖成本较正邦科技、天邦股份等行业后进入者表现出如此巨大的成本差异,其背后主要是由于后进入者在其产能快速扩张初期,达产率极低,头均出栏摊销的固定成本偏高。一旦随着其养殖规模的逐步扩大,行业后发者的成本也在持续下行,与龙头企业的成本差距迅速缩小。
二、生猪养殖盈利情况分析
目前国内生猪养殖的头均盈利能力远高于国外。而在此前报告中就已经有已经对比过国内外养殖成本的差异。在欧美养殖成本远低于国内的前提下,养殖利润却也显著低于国内。反应出来的就是养殖规模化完成但集中度未能显著提高之际,竞争对于养殖盈利的侵蚀。
三、猪价走势分析
养殖规模化将拉长猪价波动周期,并使得周期变得越发不规律化,但不会消除波动,且猪价振幅并不一定会随着养殖规模化的发展而缩窄。
随着规模化的发展,美国猪肉价格依然存在波动周期,但并未表现出统一的时间规律。而且其价格振幅却在逐步扩大过程之中。
-年美国的猪肉价格走势发现规模化的发展并不是一定意味着猪价波动幅度的缩窄。在规模化发展中前期,猪肉波动幅度确实有所平缓,但随着养殖规模化的深入,猪价的波动幅度却将进一步扩大。进入21世纪,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已经基本宣告完成,而国内正处于发展初期。对比年以来中美两国的猪价走势,两国产业结构存在巨大差异,但猪价的波动幅度却未能显现出明显的差异,尤其是涨幅方面。
自从年开始,随着养殖规模化的逐渐展开,猪价波动幅度大幅加剧。每次猪价的涨幅都接近%!
《肉类工业》创刊,由全国肉类工业科技情报中心站编辑、出版,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肉类工业》属于技术类专业科技期刊,年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主要介绍和提供肉类行业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市场分析、生产实践、行业动态等方面的科技和信息,侧重于介绍肉类企业实际生产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情况,及其解决的方法与措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jiahuayuan.com/yqbz/6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