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疫情数据初现拐点

从20号,我们就做了数据的跟踪和统计。之前我写过文章,里面提过对SARS疫情的回顾,大规模的防治是事情好转的开始。

不过,从原理来看,大规模防治开始后,确诊病例还会飙升一段时间(SARS时期是接近两周),然后才会下来。这里是有时滞的。

这次的新型肺炎,真正的大规模防治是20号公布疫情的时刻,而且迅速上升成全球性的事件,被广泛报导。

我们跟了这个数据到今天,也开始出现令人振奋的信号。这个离20号大规模防治,也有一周多的时间了。

先说这个数据的来源,就是丁香园,而丁香园的数据,来源于国家卫健委。

数据的真实性是有的,可靠性嘛,要分湖北和非湖北地区。这次疫情爆发是发自湖北,湖北官方已经承认最早公布不及时了,湖北的数据是有问题的。

但是,非湖北的数据,可靠性就高很多。本来事情都不是他们惹出来的,其他省份也是受害者,而且目前的形势来看,其他省份公布数据反而能保官职,瞒报数据反而要被处理。所以,大体上湖北以外的数据,是可靠的。

进入主题,说一下我们的分析。

1.湖北以外地区,病例数有效控制

昨天的疫情确诊数大幅度飙升,前天是例,到昨天就变成了例了。这个数据虽然飙升很多,但是跟湖北前期瞒报挤压释放关系很大。

这例中,湖北是例,而湖北以外合计是例。

这个是存量的情况,是每一个确诊的病例,都算在里面的数据。

如果我们看新增的数据,湖北以外的数据,这几天的新增,基本在-之间,并没有呈现指数增长的性质了,指数增长才是最恐怖的。

而湖北自己的新增确诊病例,昨天狂飙突进,一下子多了例。这个结果,可以说某些官员是需要负责任的,前期瞒报挤压,加上这些天人力、设备的不足,使得确诊数没有反馈真实的情况。结合大年三十很多地方的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输送到武汉的消息来看,湖北确诊数据的飙升,跟医疗资源注入湖北关系极大,说明当地病情开始得到大规模的诊治。

2.新增疑似病例减少了

这个数据是今天特别令人振奋的!

从病情确认流程来看,先有疑似病例,再经过诊断确认。如果疑似病例得到控制,那确诊数后面也会开始得到控制。

从全国的数据来看,这个新增确认人数(上图的橙色线),昨天是个人,前天是个人,从20号公布到现在,第一次出现减少!

这里说一下,是“新增疑似病例”减少,其实总量还是增加的(上图的蓝色线),只要还有新增人数,总量都还是在增加的,省得大家误解了。但是观察新增数,是特别核心的,这意味着疫情到底是呈现扩散的,还是可控制得住的。

还要说一下,这个数据也有赖于医疗资源的投入,因为如果医疗资源不足,或者是病人得病但不去医治,也不会被统计在内的。

3.湖北省以外的死亡率比较低,大家不要过于恐慌把自己吓死了

我先贴一下这个死亡率数据。

从数据来看,湖北的死亡率之前最高到了5.4%(对比一下,SARS当时在医疗资源发达的相关死亡率在17%)。

而这几天,湖北的累计死亡率数据开始下降,到最新的累计死亡率数据是3.7%。这个跟湖北确诊人数大幅度上去有关系,前期瞒报数据,导致死亡率数据被抬高。

而湖北以外地区的累计死亡率,是千分之3.

为什么湖北省和湖北省以外的会差别一个量级?

我们推测有两点原因。第一点,湖北省以外的病例少,医疗资源相对充足。第二点,湖北省以外地区有预先准备,优先处理新型冠状病毒。

这几天,随着防控措施的增强,还可以看到一个数据的飙升,就是全国密切接触人数。

这个数据的飙升,表明全国防控措施的升级,有接触到疑似病例的人都被隔离起来,这样会对抑制病情扩散有极大的帮助。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能让更多人知道实际的情况,在人心惶惶之中,我们看到好的信息出来,也及时跟大家分享。这不是强行搞正能量,我的原则是务实,有好的要说好的,有不好的也要说不好的。

我相信未来几天,会看到更多的好消息出来。

03年各类资产价格表现

先说明,这种属于大型卫生公共事件,尽可能的不要自己瞎传消息。我自己在这方面没有任何能力去判断,所以我不打算讨论这件事。

当时看着新闻时,我心里就想:今天资本市场要有反应了。为了把我们自己手上的工作做好,所以一大早,我们就立了个短期的研究任务:复盘03年SARS时期的资产价格表现,便于我们找合理应对措施。

这件事情跟当年SARS的演化有共通之处,所以要列一下当年SARS的整个演化。

最早的病例,是出现在02年11月的广东顺德。

到03年2月前,都还是在大陆地区,当时认为疫情不严重,甚至都还举办了中国队和巴西队的友谊赛,现场球迷都爆满。

从03年2月后,病情开始蔓延到香港、越南等周围地区和国家,世卫组织在3月发出全球警告。

在03年4月前,基本都处于不重视、瞒报的状态。但是当时广东很多民间传言,导致大量的人逃到其他地方躲避,加剧了SARS扩散。当时的卫生部长张文康,说了各种安抚民心但是不实的话,最后被撤职。

03年4月,是个重大的转折点。因为当时对我们国内报导情况普遍不信任,中央政治局意识到问题严重,在4月17号温相正式的警告地方官员,瞒报疫情要受处分。同时,全国大规模公开防治就在这个月正式推动。

这里先记住这个时间,年4月17日,因为后面很多资产价格跟它有密切关系。

从事后的SARS统计来看,大规模防治后,大陆地区的感染人数就急剧下降。基本上到7月份,整个事情就平息了。从大规模公开防治到事件进入尾声,其实只花了3个来月。

整个事情的转折点,就是不再躲躲藏藏而是全国大规模公开防治。当年经历过的人都应该还历历在目。

我做本职的工作,当然关心的是资产价格变化。那会儿我还没接触股票呢,复盘的这些,都是找了当年的新闻和统计数据得到的。

先抛一个比较大的结论:当年的SARS事件,构成了极好的投资机会。

全年下来,03年的上证、深证、恒生指数表现,其实跟这事情关系不大。

那一整年,其实恒生指数涨了34.9%,上证指数涨10.3%,深证综指跌了2.6%。

恒生指数,甚至构成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底部,就在年4月25日这天,当时最低跌到了,后面开启了轰轰烈烈的牛市。

而恒生指数的表现,当年是随着SARS疫情的扩大从一路下跌到8,触底了之后从8涨到了年底的。

当年SARS事件的时候,跌幅比较显著的,都是被疫情有实质性的影响的板块。

在港股市场里,疫情扩散期间(03年年初到4月底前),地产建筑业是杀跌主力。而表现很好的,行业明显跟当时疫情关系不大的,像能源业,公用事业,工业,股价是非常坚挺的。

地产建筑业在这个期间,跌了15%。

等到SARS开始控制后,整个港股下半年的涨幅相当惊人。像能源、原材料这种行业,乘着中国经济的东风,涨幅超过%!原材料类的,7个来月就涨了%。

值得说一下,巴菲特在03年4月疫情最猛的时候,抄底了港股的中石油,赚得盆满钵满,成为投资中国的经典案例。股神就是股神,完全无惧这种事件,反而是利用很好的时机买买买。

但是反观A股,当年并没有那么好。而且整个走势,完全是跟恒生指数反着来。03年上半年疫情最猛的时候,反而股价还涨了不少。从4月开始疫情开始有控制的时候,股价就开始下跌。

事实上,03年其实还是一个熊市中继的时候,整个01到05年,A股市场就是个大熊市,03年有SARS时,反而是这4年熊市的一个亮点。

简直不可理喻,但是它就是存在了。

但是,如果你统计当年的个股涨跌幅,会发现03年是一个极其惨的一年。当时的指数受到大型公司上市的影响。

当时A股有1多家公司,我统计发现,整一个03年,A股的中位数跌幅有18%,有大批股票跌幅超50%,其实是个非常惨的熊市。

我看了当年3个指数的市值,差别特别惊人。比较能解释得了的,就是当时的估值。当时A股无论是上证、还是深证,都是非常非常贵的,市盈率分别是45倍和倍。但是,当时的恒生指数,只有16倍。

SARS那么大的事情,在对股价的影响上,远没有当时的估值影响大。

另外,我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当时的香港楼市。

我放一张图,这是香港港岛A类住宅过去20年的走势图:

蓝色柱子就是香港楼市03年的情况,是个历史底部。但是要交代一个背景:香港楼市在03年前,已经是一个几年的熊市了,从最高点跌了一半都不止。

年时,香港私人A类住宅在港岛的是一平米,到03年7月见底,20元一平。现在?19万元一平。

放在03年当年,SARS对香港楼市的冲击,也是有的。SARS肆虐期间,香港楼市是下跌的。到了事态开始稳定后,楼市就开始了反转。年7月,是香港过去20年的楼市底部。

复盘这些大的资产价格变动,有重要的结论:

1、SARS会对资产价格有短期影响,对中长期的影响微乎其微。随着事件的平息,当年反而是构成了重大投资机会;

2、这些资产的基本面和估值是最核心的,即使是当时市场杀跌,也跟它们业务本身关系很大,像港股的地产股就被杀过一波;

3、后面涨幅大的行业,像原材料、工业等,都是当时SARS时抗跌的主力。

从今天的A股、港股表现来看,A股的表现,明显分成两派:在家宅的,出去浪的。

在家宅的,像游戏、网剧这种,今天市场还反应热烈。反应最热烈的,生物医药股,今天非常强势!

出去浪的,像电影、旅游景点、餐饮零售、航空、机场,明显今天有显著的下跌。从资本市场的价格反应来看,过年档的电影怕是要有实质性的影响了。

最后说一句:沉着应对,该干嘛干嘛,好好过年!

你是你经历的总和;

你的组合是你经历的映射;

过去的一小会儿,我们经历太多,我们需要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梳理我们如此密集的经历;

摆脱经历的束缚唯有更多更广的经历,开放的心态。黄益平:新冠肺炎的经济影响与政策应对宏观经济政策是需求端的周期性调节工具,如果使用得当,可以烫平经济波动,改善福利。但既然是周期性的调控手段,就既不宜过度使用,也不应长期依赖。支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需要靠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但结构性改革往往是知易行难,世界各国概莫能外。但如果老是靠刺激,经济也会出问题,就像人总是吃抗生素,肯定会影响身体健康。当然,一旦经济面临大的下行压力,政府就应当尽快加大逆周期调控的力度,稳定经济。而眼下,中国经济就处于这样的时刻。发自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现在已经快速地蔓延到全国,海外不少国家也确认了病例。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尚未将此列为全球突发性公共卫生紧急事件,而对中国而言,毫无疑问这已经成为一场公共卫生危机。

根据现有医学知识的判断,与年的非典相比,这个病毒的致死率要低一些,但传播性更强。这场疫情究竟会如何演变、多久才能得到控制?可能取决于如下三个因素:一是病毒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二是科学家何时能确定病原并形成有效的治疗方案;三是公共卫生部门的工作效率。无论何种情形,现在看来,有较大概率是整个事件会持续到第二季度。

现在还没法分析新型肺炎会给经济造成多大的影响,但如果参考之前我们对年“非典”影响的分析,可以大致明确其作用渠道。最重要的机制是担心病毒传染,自动或被动地限制人员流动:第一,服务需求减少;第二,生产、投资与出口中断;第三,失业人口增加;第四,财政与金融环境恶化。

可以肯定的是,疫情拖得越久,经济影响也就越大。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做了一个“初步的评估”,认为新型肺炎可能令中国的GDP减少1.2个百分点。作为对比,年“非典”期间,几家大的国际投行将当年的GDP增长预测平均降低了0.5个百分点。当然,后来的结果是年的GDP增速比年还要快,但这并不改变“非典”冲击经济的事实。

新型肺炎对经济最直接的影响是出门减少,很多地方已经实施“隔离”措施,不少疫情严重的城市甚至直接“封城”,甚至有报道称,一些地方把公路给挖断了。不出门会影响消费,特别是服务品的消费,包括旅游、交通、娱乐、零售、餐饮等,加上现在适逢春节假期,影响就更大。根据美团等机构之前发布的《年春节假期旅游消费预测报告》,春节期间,全国酒店预订需求较平日明显增长,异地用户占比较平时上涨16%,而文博馆类景区门票销量同比增长五成。现在这些恐怕都已经泡汤。许多企业为春节假期预先储备了许多物资,这个打击就可能是双重的。人不能出门,生产、投资都会受影响,部分地区已经宣布春节假期后推迟开学,工厂、企业推迟节后开工也是大概率事件(编者注:国务院办公厅已于今日凌晨发布关于延长年春节假期的通知),更何况全国两亿多的农民工,绝大部分现在都在老家欢度春节,估计大部分无法按原计划回到就业的城市。香港已经宣布二月底之前暂停所有来往武汉的高铁与航班,相信来华的外国旅客数量也会急剧减少,其中包括商务旅客,这就会影响出口与直接投资。企业经营受到冲击,必定会影响到就业。年全国服务业的就业人数是3亿6千万人,即便只有5%的就业人员因此失去工作,那也有将近2千万人。消费减少、部分经济活动中断、失业率提高以及GDP增长减速,这样宏观经济形势恶化就比较容易理解。一方面,经济不好,财政收入势必减少,但同时对财政补贴的要求反而增加,这些都会导致财政赤字增加、国家财政能力减弱。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可能会大幅增加,而随着经济基数缩水,杠杆率反而会进一步上升,增加宏观、微观层面的金融风险。不巧的是,上面这些冲击正好发生在一个比较敏感的时间点。年经济增长明显下滑,从一季度的6.4%回落到三季度的6.0%,普遍的预期是四季度可能会跌到6.0%以下,并且因此触发了是否需要“保六”的争论。所幸的是经济在四季度稳住了,消费、投资与生产的环比增速还出现了小幅度回升。但如果受疫情影响,年一季度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再次加大,势必会直接影响老百姓的生活与投资者的信心。因此,政府在努力控制疫情的同时,也应该考虑采取一些政策应对措施。相比较而言,宏观政策的重头戏应该放在财政政策方面。关于财政政策,先要想清楚三件事情。首先,经合组织为财政健康划过两道边界线,一是财政赤字不超过GDP的3%,二是公共债务低于GDP的60%,这两条线的关键是政府的整体资产负债表,僵硬地死守3%的赤字率,可能没有必要。其次,中央、地方的财政要算总账,过去几年中央财政扩大赤字,但地方平台融资收缩,总体看来政府的总开支不仅没有扩张,反而还减少了。最后,财政扩张不能总是重复“铁公机”那老一套,这次应对疫情尤其如此,宏观政策要稳增长,但更关键的是要稳民生、稳社会。参照美国在全球危机期间的做法,国务院或许可以经全国人大授权,建立一个专项的紧急“救助基金”。具体可以考虑在如下五个方面采取一些措施:第一,央行应该适度放松货币政策,包括增加注入流动性与引导LPR往下走。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有利于缓解企业的财务压力,扩大融资规模,降低资金成本。财政与监管部门也应该支持金融机构加快处置不良资产,补充资本金,这样才能让金融机构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需要注意的是,政府不宜强制要求金融机构为困难的中小企业增加贷款,尤其不能行政命令降低贷款利率。若有需要,财政部门可以考虑为困难企业的贷款提供临时性的贴息。第二,为新经济渠道提供各种政策支持,增加网络消费。与年非典时期相比,新经济形态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网购已经占到社会零售总额的20%以上,这为化解疫情冲击提供了缓冲空间。老百姓不出门,可以叫外卖,在京东、淘宝购物,甚至到网上看新电影《囧妈》。但所有这些服务仍然需要人来提供,包括加工、投递。如果政府可以为这些新经济渠道提供防护、消毒器材,甚至经济补贴,可以帮助降低疫情对消费的冲击。第三,为中小企业提供税收等优惠,帮助它们渡过难关。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本来已经岌岌可危,这次受到疫情的影响,也许会让相当一部分餐饮、交通、旅游、零售、制造等领域的中小企业更加难过,甚至一些大型企业也可能遭遇很大的财务困难,但这些困难很可能都是暂时的。政府应该考虑采取一些措施缓解所有这些企业的困境,比如大规模地减免它们的税收,甚至为部分企业提供一次性的补贴。第四,帮助受疫情冲击而失去工作的人员,特别是缺乏良好的社会保障的农民工。过去农村是农民工的蓄水池,城市经济形势好,大家都出来打工,万一经济形势不好,很多农民工就会暂时返乡。但现在这样的功能越来越弱,无论是在城市就业多年的年长一些的农民工,还是年轻一代的农民工,大多很难长期回乡生活。政府的帮助可以形式多样,包括帮助安排返乡,就地寻找再就业的机会,甚至提供临时性的生活补助。最后,有针对性地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医院、学校和城市交通。这次疫情暴露出一个问题,即在大部分中部地区城市包括武汉,人均医疗设施偏少。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靠提高管理水平,但同时也应该抓紧时间补短板,医院。最近全国开始推开户口制度改革,特别是在地级市层面,将来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城,对于医疗、教育、交通和住房能力都可能构成挑战,政府应该未雨绸缪,降低未来公共卫生风险事件的概率。未来疫情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对策的时候可以考虑分步走,将来根据进展渐次推出。如果在两周内疫情真的控制住了,那么只需采取一些短期的补助与减税即可,如果疫情延续较长时间甚至不断恶化,那就可能需要规模大、力度大的刺激措施。

更多信息,请加小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jiahuayuan.com/yqfb/1039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