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布全国整体疫情已进入低流行水平春节
中国网1月30日讯(记者刘佳)疫情放开后的首个春节假期刚刚落下帷幕,全国疫情现状如何、疫情是否呈“反扑”趋势……这些问题再度回归公众视野。今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春节期间疫情防控有关情况回应社会关切。“目前全国整体疫情已进入低流行水平,各地疫情保持稳步下降态势。”发布会伊始,发布会主持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米锋如是说。截至目前,我国本轮疫情主要流行株仍为BA.5.2、BF.7,未发现新变异株输入。
乡镇医疗机构就诊人数先增后降医疗资源“下沉”
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以来,农村仍然是当前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春节期间,全国多部门、各地方积极做好统筹、备战、联动工作,咬住防疫的“硬骨头”。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监察专员傅卫介绍,从年12月21日开展监测以来,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诊室和普通门急诊的诊疗人次总体呈现先增后降趋势,目前正在平稳回落。在整个春节期间,即1月21日至27日,发热诊室的诊疗量处于低位,初一诊疗量最低,之后有一定的回升,但一直低于节前的诊疗量,大约减少40%左右。1月27日,基层机构的普通门急诊的诊疗量是.6万人次,与节前相比减少近三成,约为12月29日普通门急诊峰值的4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整体平稳,能够满足群众发热诊疗和其他疾病的就诊需求。
在相关设备配置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农业农村部、工信部联合,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指氧仪、制氧机等设备的配备。傅卫介绍,从各地监测数据看,1月份以来,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配备状况在持续改善,目前94%以上城乡基层医疗机构所配的中药、解热、止咳三类药品可用一周以上,85%以上的基层医疗机构达到了两周以上的储备量,有一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中心还配备了小分子抗病毒药物。根据统计,截止到1月27日,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配备指氧仪.4万个,制氧机21.9万台。
重点人群“包保联系”实时跟进中高风险人群健康数据
针对农村地区老弱病残孕等重点人群,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专班督促指导各地进一步落实好包保联系制度。突出边远山区、牧区、林区和海岛的重点地区,推动落实医疗物资储备、人员力量下沉、巡诊随访服务、志愿队伍组建等措施,确保一旦有事能够及时应对。
傅卫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专门制定了《新冠重点人群管理服务与健康监测指南》。自去年12月开始,对65岁以上有基础疾病的重点人群开展健康调查并且进行了风险分类分级服务,并通过多种形式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了全员培训。通过多种方式对有重症高风险和中风险的重点人群每周联系分别不少于3次和2次,动态掌握他们的基础疾病情况和健康状况。根据监测,今年春节期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累计对65岁以上的重点人群上门服务和随访达到.7万人次,通过电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jiahuayuan.com/yqfl/13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