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刚果金出现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出
年5月14日电刚果(金)卫生部近日确认,该国再次出现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这是刚果(金)自年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的第9次疫情。据世卫组织统计,4月4日到5月13日,刚果(金)已报告39例埃博拉确诊和疑似病例,至少18人死亡。世卫组织警告说,阻止刚果(金)最新暴发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蔓延将是一个严峻挑战,需要为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准备。目前的疫情应对方案包括疫情监测、病例调查、接触者追踪、病例管理、感染预防和控制等。
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病死率高达50%至90%,可通过接触病人的血液或其他体液,经皮肤、呼吸道或结膜感染,潜伏期2至21天。临床症状为急性起病,发热并快速进展至高热,伴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等,并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病程第3至4天后会出现持续高热,感染中毒症状及消化道症状加重,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包括皮肤粘膜出血、呕血、咳血、便血、血尿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休克及多脏器受累,多在发病后2周内死于出血、多脏器功能障碍等。
为何埃博拉疫情在刚果(金)屡屡出现呢?
刚果(金)大片国土被热带雨林覆盖,雨林里常见的果蝠被认为是埃博拉病毒的主要宿主。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当地居民会因为接触到被感染动物的粪便、或沾有被感染动物口水或粪便的水果而被感染,这是刚果(金)屡屡出现埃博拉疫情的主要原因。就中西非地区来说,当地常见的一种以昆虫为食的蝙蝠——安哥拉犬吻蝠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首要宿主,但目前还需找到确认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安哥拉犬吻蝠进一步鉴定。
安哥拉犬吻蝠
刚果(金)境内的森林采伐也可能对疫情暴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森林消失,携带病毒的蝙蝠需要寻找新的生存空间,或者被人类捕食,造成人类与动物宿主接触机会增加。
刚果(金)的埃博拉监控体系、实验室检测能力和疫情反应体系都更为完善,这也是通报病例数量较多的一个原因。一些国家可能因为监控体系不完善,散发病例并没有被及时通报。
世卫组织将在刚果(金)试用埃博拉疫苗
WHO计划在最新暴发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刚果(金)西北部地区使用一种试验性埃博拉疫苗,这种疫苗将于本周运抵该国。暴发新一轮埃博拉疫情的刚果(金)赤道省比科罗地区位于该国西北部靠近边境地区,世卫组织将在该地区使用一种“储量充足”的试验性疫苗抗击疫情。此次将在刚果(金)投入使用的是rVSV-ZEBOV疫苗,由加拿大公共卫生局研发、美国医药企业默克公司生产。此前在几内亚进行的试验显示,这种疫苗对立即接种者有效率达%。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温馨提醒出国、归国入湘(返湘)的市民朋友,埃博拉出血热,预防非常重要!预防非常重要!!
出国人员预防要点
如近期需要到非洲旅行、商务的市民朋友,在疫情流行的国家停留期间,应当避免与疑似病人和密切接触者接触,尤其注意避免出席或参加当地的葬礼活动和到诊所、医院等病人聚集的地方;避免直接接触患者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和排泄物等;避免接触灵长类及其他野生动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要共用杯、碗、盘等生活用品食用当地动物产品前应确认食物已被彻底煮;一旦接触疑似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应立即在当地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清洗、消毒;旅行中或旅行后发现有相关症状者,应当立即就医,在入境时要向海关主动申报。
归国入湘(返湘)人员预防要点
来自非洲疫区的归国入湘(返湘)人员,如有发热、极度虚弱、头痛、肌痛、咽痛、结膜充血等症状,入境时应立即、主动向海关申报,配合做好体温监测、医学排查等工作。海关对发现有上述症状的入境人员做好防护,并按照规定程序采取医学措施;对染疫或染疫嫌疑人的血液、分泌物或其他体液以及排泄物及其接触过的物品,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所有人员回国入湘(返湘)后应注意合理饮食、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着凉等,并做好自身医学观察,3周内出现上述症状者,医院就诊,并向医生说明近期的旅行史、生活史、接触史,以便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并控制疾病的传播。
作者:刘富强
编辑:周娟
刘富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jiahuayuan.com/yqfl/2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