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筑起首都疫情防火墙
——访北京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所长王全意教授
年抗击“非典”的战役结束以来,北京市又经历过一次“甲流”冲击,此后虽然也有H7N9、寨卡、埃博拉等,但再没有发生过大的疫情。不过,王全意却成了媒体的熟人,因为他是最了解疫情的人。年担任北京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所长以来,王全意带领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员工以科研促防控,开发了传染病监测预警、生物学全基因组检测等技术,建立了新发突发传染病快速识别平台等,默默为首都市民建立起一个敏感的传染病防控体系,像一道防火墙,将疫情挡在城市之外。日前,这位传染病防控尖兵向记者讲述了他与北京市传染病防控工作共同成长的故事。
成长从抗击“非典”开始
记者在“首都十大健康卫士”的颁奖典礼现场,见到了前来领奖的王全意。他认真、谦和,与相熟的嘉宾、工作人员打了招呼,便坐到休息室,静候安排,装有工作资料的背包从不离身。这位出生在山东济宁普通人家的公共卫生医师,从小品学兼优,希望能够当一名临床医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与父母类似的普通人。“‘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每个学医的人都是有情怀的人。”他说。可事与愿违,刚走进大学校门,还不知道公共卫生是怎么回事,他就阴差阳错地走进了这个神秘又重要的领域。后来,班上有1/3的同学转去了临床医学,王全意却坚持了下来。他说:“我觉得,公共卫生可以保一方平安,可以解决更多问题,更有意义。”随后,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时,他最终确定了传染病流行病学方向。
▲第五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医师李鑫(中)为王全意(左)颁发奖杯
年,王全意以优异的成绩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业,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科大学任教。4年后,他来到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地区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年底回国,调入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从此与各类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打起来交道。也正是这十余年,北京市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特别是传染病防控工作,实现了飞速地发展。而这个发展的起点,就是抗击“非典”。
年,王全意刚到北京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工作不久,一种新病毒汹涌而至,这就是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一时间,熙熙攘攘的北京市几乎变成了空城,抗击“非典”的战役打响了。此后的十余年间,关于这场战役的报道很多,涉及到方方面面,有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而王全意印象最深的是累。“当时市领导、区领导都集中到疾控中心,食堂24小时开着,但是我们每天就只吃一顿饭。因为实在太累了,有点时间宁可用来补觉了。”在年和年两次抗击“非典”的工作中,王全意和他的同事们始终战斗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医院、从医院到实验室,日夜奔波,冒着随时被感染的危险,深入病房对“非典”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出色地完成了重点病例调查,掌握了疫情第一手资料。王全意还承担起了繁重的“非典”病例和疫情分析工作,负责起草新发病例分析和北京市疫情分析报告。与此同时,他还协助制定了有关“非典”病人隔离与控制的相关文件草案,为北京市“非典”防控工作依法有序地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专业支持。在缺少人才的情况下,王全意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他回忆当时的情况,感慨地说:“那时候真是太累了,后来就没有那么累了。而且当时非常危险的。现在大家都知道的防护要求,但是当时都不知道。比如口罩,现在我们知道了,戴口罩有很多学问,N95也有防尘和防病毒的区别,口罩选对了,如果与脸型不合、密闭性不好,也不行。但是那时候就觉得有一个戴就行了。”辛苦和风险都没有白承担。在这一过程中,王全意积累了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宝贵经验。“非典”之后,他负责北京市“非典”防控的总结工作,从管理和专业技术层面总结了北京市防控“非典”的教训和经验,为此后北京市禽流感、霍乱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奠定了基础。
举世瞩目背后不为人知的征战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承载着亿万中国人的百年梦想,而在其中有一场征战却不为人知,那就是公共卫生保障之战。在国际奥委会对第29届奥运会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的分析中,传染病的暴发或流行是主要的风险之一。王全意年起开始参与第29届奥运会和第13届残奥会传染病风险识别与分析工作。他精心策划,汲取国外先进经验,对22种可能对北京市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威胁的传染病进行分析研究,按照国际先进的矩阵理论模型,对各种传染病的威胁进行半定量分析,为奥运会公共卫生保障工作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还开展了奥运会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的研究,提高了北京市传染病监测的水平。在奥运召开期间,他具体负责传染病的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理工作,对奥运会的圆满成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别是在奥运召开期间,建立了对涉奥人员和城市聚集性病例进行5种症状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系统,通过在93家奥运场馆内的所医疗点和全市医院对涉奥人员、外籍病例和关联性病例进行监测、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和传染病排查,发现了多起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线索,通过及时采取措施将这些隐患及时控制,避免对奥运会造成不良影响,确保了盛会的顺利召开。经过7年的筹划、3年的艰苦工作、3个月的全力拼搏,王全意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保障难题,圆满出色地完成了奥运会卫生保障任务。奥运期间,北京地区未发生重大传染病暴发或流行,北京市报告法定传染病比年同期下降了40%。
在王全意和他团队的努力下,北京传染病防控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年北京市H7N9禽流感监测和年诺如病毒暴发疫情处置工作受到刘延东副总理的高度赞扬。更多时候,他们是幕后英雄。
“北京越平静,证明我们北京疾控的防控工作做得越好。”“要让一切看起来像是没有发生。”这些是王全意常说的话。公共卫生工作是一件幕后工作,从不光芒四射。他总说:“我们的工作做好了,更多的时候是不会被人发现的。”年,王全意当选第六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在颁奖典礼上,他说:“大家没有必要认识我们,也没有必要记住我们,但是希望大家记住,在北京安定门外,和平里中街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时刻守护着首都市民的健康和城市的安全!”
从“堵截”到“防控”扼住“甲流”的咽喉
年,王全意正式承担起了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所长的工作。这年春天,甲型H1N1流感(“甲流”)在全球蔓延。4月25日,王全意像往常一样搜索舆情,他注意到当天媒体关于“甲流”的报道,警觉地认识到这种新型流感可能对北京市民健康造成巨大威胁。他立即与同事一起查阅文献,仔细研究国内外对这种新型流感的研究进展,结合流感的普遍规律,认真分析这种新型流感传入北京市的风险、可能的形式,及应该采取的防控措施;并与同事们一起研究提出了排查病例的标准,制定科学的防控方案报给北京市卫生局(现北京市卫计委)。4月26日,他参加了北京市卫生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向所有媒体和公众通报北京在全国率先开展“甲流”可疑病例的排查。王全意作为传染病控制的部门领导,全面负责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管理以及实验室检测等重要工作。
▲第四届国际风险分析学会在新加坡召开,王全意应邀参加并做报告
切断传染源、控制传染病蔓延是防控工作的关键,王全意带领团队追踪、调查、转运密切接触者,辛苦奔波了大半年。实验室检测是防控工作尤为重要的一环,因为每一例咽拭子样品的检测结果都关系着一个病例的确切诊断,实验室检测样本实行“仪器24小时不停歇,工作24小时不间断”,高效、安全、准确地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样本,无一差错,准确率为%。在“甲流”防控形势最紧张、工作量最大的半年里,王全意吃住在办公室,错过食堂的午餐、晚餐时间,就靠方便面充饥,每天工作到深夜,第二天早上5点半开始工作,一个星期才能抽时间回家换洗一下衣服。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所有的节假日都与同事们一起度过……
从未知到认知,从“堵截”到“防控”,从阻击战到持久战,正是由于严格落实了病例排查和暴发控制的严格措施,北京市的“甲流”防控工作始终处在“可防、可控、可治”的范围内,最大限度降低了流感大流行对北京居民健康的威胁,保障了城市的公共卫生安全,也使国庆60周年庆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北京市的防控工作得到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称赞。
如何让疫情防控体系更加敏感
王全意的专业是传染病流行病学,北京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的主要工作是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主要工作就是围绕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开展,如:风险评估、预测预警、病例调查、监测和实验室检测,还有疫情的控制等。他说:“没有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要布下监测网络,来监测疾病的动态和趋势,病原学的特征,如病毒变异的情况、常见传染病的流行是否有增加趋势,对于新发传入式的传染病还要考虑一些平时可能考虑不到的事情。”
早在年四川发生大地震的时候,王全意便意识到,相比消毒,建立敏感、高效、持续的传染病监测和分析系统更重要。经过多年努力,在王全意的领导下,北京市建立起了灵敏的传染病防控体系。从北京市疾控中心医院,区疾控中心到地段保健科,这个三级传染病防控体系覆盖了北京市每个角落。就这样,从病例的发现到控制,再到密切接触者的管理、传染来源的溯源,全方位地保护市民健康。这一防控体系成功监测到了我国首例黄热病和裂谷热。
年,北京市监测到了第一个黄热病病例。这是我国自年开始卫生检疫工作以来,首次监测到黄热病。这位患者虽然发病时间和就诊时间都不是最早的,但是却是最早监测到的。“这主要归功于北京市的监测体系比较敏感。”王全意说:“患者从安哥拉回国,认为自己患了登革热,到医院就诊,医院的医生非常敏感,马上把病例上报到区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也很敏感,初步考虑可能是黄热病,就这样及时采了标本,送到实验室做检测,而实验室在此之前就已经最好的中医专治白癜风医院北京中科白巅疯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jiahuayuan.com/yqfl/3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