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贵州启动非洲猪瘟疫情级响应,莫慌
近日
小伙伴一听说非洲猪瘟疫情立马慌了
怎么办?
别怕
非洲猪瘟疫情
并不感染其他动物
也不会传染人类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10月25日发布,贵州省毕节市发生非洲猪瘟疫情。
10月25日11时,农业农村部接到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贵州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送检样品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确诊为非洲猪瘟。阳性样品来自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一养殖户,该养殖户存栏生猪10头、发病8头、死亡8头。
疫情发生后,农业农村部立即派出督导组赴当地。当地已按照要求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采取封锁、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等处置措施,对全部病死和扑杀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禁止所有生猪及其产品调出封锁区,禁止生猪运入封锁区。目前,上述疫情已得到有效处置。
10月26日,省政府在毕节召开全省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紧急电视电话会议,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和孙志刚书记、谌贻琴省长对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进一步分析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对全省防控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
会议强调,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中央领导同志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严峻形势,切实增强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高度警觉、积极行动、履职尽责、有力应对,尤其是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要坚决克服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加强防控,坚决杜绝疫情传入。
会议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紧急行动,全面加强排查监测,迅速坚决扑灭疫情,强化生猪调运监管,严格疫情报告制度,严格餐厨剩余物全链条监管,进一步抓细抓实疫情防控各项工作。要压紧压实责任,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严格部门监管责任,形成非洲猪瘟联防联控的强大合力,确保各项措施落实落地。要统筹好保供给和产业发展,做好舆情引导工作。
据悉,10月26日,为进一步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农业农村部组织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东、广西、湖北等7个省(市、区)有关负责同志在毕节召开非洲猪瘟联防联控工作会议,对相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我省已于10月25日起启动非洲猪瘟疫情Ⅰ级响应。
接下来一起跟着小编
来了解下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是什么?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家猪、野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
所有品种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
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可达%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预防
非洲猪瘟是否会传染人?
非洲猪瘟虽然对猪有致命危险
且没有疫苗
但并不感染其他动物
也不会传染人类
正规渠道买猪肉可放心食用
市民不必惊慌
那么
市民应该怎么吃猪肉更安全呢?
专家给出了三个建议:
1
正规市场购买猪肉挑选的时候注意看七点1、看表皮:健康猪肉表皮无斑痕。病死猪肉表皮常有紫色出血斑点,甚至出现暗红色弥漫性出血。
2、看外观:新鲜猪肉表面有微干的外膜,呈淡红色,切断面稍湿,不粘手。变质猪肉表面外膜极度干燥或粘手,呈灰色或淡绿色、发黏。3、看脂肪:新鲜猪肉脂肪呈白色或乳白色。病死猪肉的脂肪呈红色、黄色或绿色等异常色泽。
4、看肌肉:健康猪的瘦肉一般为红色或淡红色。病死猪肉颜色发红发紫,挤压时有暗红色的血液渗出。
5、看弹性:好猪肉有弹性,用手指按压凹陷后会立即复原。变质猪肉用指头按压后凹陷,不但不能复原,有时手指还可以把肉戳穿。
6、看淋巴:质量合格的猪肉淋巴结大小正常。病死猪肉的淋巴结肿大,其脂肪为浅玫瑰色或红色,肌肉为墨红色。
7、闻气味:好猪肉无异味。变质猪肉有血腥味、腐臭味及其他异味。
病死猪肉色泽暗红或带有血迹,脂肪呈桃红色,肉切面上的血管可挤出暗红色的瘀血。2
烹饪猪肉要确保做熟加热被感染病毒的血液55℃30分或60℃10分钟,病毒将被破坏。也就是说,只要你把猪肉炒熟了/热透了,病毒就失去感染性了。3
不建议大量囤积鲜猪肉买回家后要马上放冰箱储存,如果暂不食用,最好冷冻储存,避免猪肉腐败变质;冷冻猪肉化冻后最好一次性吃完,避免反复化冻。
快转发给身边的朋友吧非洲猪瘟不会传染人类小伙伴不用惊慌哦BUT养猪的小伙伴们要特别注意哦养猪场应如何做好
非洲猪瘟防控工作?
做好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护是防控非洲猪瘟的关键。
1.严格控制人员、车辆和易感动物进入养殖场;进出养殖场及其生产区的人员、车辆、物品要严格落实消毒等措施。
2.尽可能封闭饲养生猪,采取隔离防护措施,尽量避免与野猪、钝缘软蜱接触。
3.严禁使用泔水或餐余垃圾饲喂生猪。
4.积极配合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病监测排查,特别是发生猪瘟疫苗免疫失败、不明原因死亡等现象,应及时上报当地兽医部门。
虽然九洞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进行升级建设
并停止面向游客开放
但我们会加快建设
早日给大家带来别样的九洞天风光!
●End●
——如果喜欢,请分享给你的朋友吧——
部分图文转载自贵州省人民政府网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jiahuayuan.com/yqfl/7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