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哲学对话疫情时代的反思与心理调适

白癜风诚信为民 https://4001582233.114.qq.com/

为深刻反思这场影响人类历史走向的大疫,帮助人们正确观察疫情、认识疫情,抚平疫情带来的创伤与阵痛,进而树立最终战胜疫情的勇气与信心,日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采用腾讯会议及哔哩哔哩视频直播的形式,举办了“新冠疫情时代的哲学反思与心理调适”珞珈学术周。7场专题报告会,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吸引了全球万余观众在线参与收看讨论。

第一场学术报告会

”中西抗疫模式的比较与反思“

西方左翼学者对疫情的看法

陈学明复旦大学教授

面对汹涌而来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目前全世界的人都在思考。一切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公共性议题:在重大疫情背景之下,当前欧美所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将带领人类社会走向深渊还是救赎?其中有一个群体的思考特别引人注目,这就是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其他左翼学者。借助于疫情,对资本主义展开新的研究和批判:第一,批判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陷入空前的危机。第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平等问题。一方面疫情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疫情使富人受到了正义的审判,出现在疫情风险的平均化。第三,揭示资本主义的治理危机,疫情危机的管理正在成为另一种阶级斗争的场域。第四,批判资本主义的生态问题上的立场,新冠病毒的肆虐正是被资本主义召唤出来的恶魔。

美国抗疫的主要问题与哲学审视

赵士发武汉大学教授

美国抗疫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政治关于权力、话语和思维方式的冲突,导致政治选战和抗疫战争纠缠,严重干扰了战胜疫情,不能高效及时釆取措施。二是经济结构与发展观念层面的冲突,导致过早重启经济直接影响了抗疫的效果。三是文化上实用主义、民粹主义、自由主义、后现代消费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多元纷争,阻碍了抗疫力量的团结,滞缓了抗疫进程。四是社会层面结构性矛盾,市民社会中产阶级两极分化问题日益严重。五是生态环境方面,人类与病毒的关系成为生态问题的重要维度,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对抗疫的重要作用。

小政府与“慢半拍”的抗疫

李志武汉大学教授

英国抗疫的总体特点——“慢半拍”。此次英国抗疫的失败,虽然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英国政府的执行力不佳和整体策略的失败,但实质上还有一些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第一,下“群体免疫”策略;第二,“戴口罩”的问题;第三,“英国高死亡率”的问题;第四,“种族及阶层”问题。

总之,英国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种种表现,是多种原因和因素促成的一个结果。现在英国疫情的走向还不明朗,是否能在夏季有效地控制住疫情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我希望,英国和其他欧美国家接下来可以以较小的代价将疫情控制住,少一些牺牲,少一些生离死别,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

从抗疫战看中国特色治理现代化

喻立平(湖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抗疫中显现出中国治理的“三个核心”。第一个“核心”是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此次抗疫战期间,党和政府不惜牺牲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救死扶伤,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第二个“核心”是作为核心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在此次抗疫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共产党党员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表现出极强的领导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第三个“核心”是共产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此次疫情期间,展示出淋漓尽致的家国情怀、慷慨赴国难的担当精神和同舟共济的集体主义思想。

第二场学术报告会

”从中国哲学看‘新冠疫情’“边界和谐与致良知

董平浙江大学教授

新冠疫情的产生是由于人的行为跨越了人与自然的边界。那么,人们在现实的生活过程中、在人的多方面的社会活动之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间之间应该保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我认为我们需要重点思考以下四点内容:一、什么是边界?二、如何来实现边界秩序?三、实现边界秩序是如何可能的?四、致良知与边界和谐。儒家是重视反思的,要保持自我的反思精神,时刻保持对本心的敬畏。合乎良知本体的,就是合乎礼的,就能够实现边界的融合。遵循边界,敬畏边界,才能真正实现不同边界的和谐。

危机时期的道德观

陈少明中山大学教授

危机时期的道德与常规时期是有所不同的。危机时期——此次新冠疫情期间有三种社会道德现象:一、道德英雄主义。道德英雄主义产生的原因是恻隐之心、责任伦理与道德激情的激励。二、道德选择的困境。在疫情期间,出现医疗不足的情形时,医务人员可能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社会应该对此加以预防并采取有效措施。三、自由与责任。基于中国社会与欧美社会之间的差异,我们需要思考在疫情背景下,如何处理人的自由和责任的问题。最后,我们还要注意常规时期和危机时期必须有一个界限,各种事情都有界限,我们的行为也有界限。

对疫情的哲学思考

郭齐勇武汉大学教授

最近,人类与同类的人、与不同类的动物的相处发生了问题。人类应如何对待同类与不同类?对待同类,我们应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待不同类,我们应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反思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我们应从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高度去思考,应当善待其他的类存在,如动物、植物,回到中国传统的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最后,我们还需回归到“天人合一”的大智慧。“天人合一”讲的天人关系,从生态伦理的角度也可以理解为人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在传统“天人合一”的观念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这种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有“前人类中心主义”的特点,其“天人合一”思想可以为今天的生态伦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第三场学术报告会

“新冠疫情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反思”人类文明4.0,而非“工业文明的生态化”

王凤才复旦大学教授

首先,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而非“生态化的工业文明”。现有的工业文明根本不能够完全生态化,即使现代工业生产有了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的要求。第二,放弃“非人类中心主义”,并非回到“类本位的人类中心主义”,因为“人类中心主义”应该对生态危机负主要责任。第三,即使实现了生态正义,也未必能够实现生态文明。只有解决生态危机才能走向生态文明,而和谐发展或绿色发展就是通往生态文明之“积极路径”。当然,和谐发展或绿色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之“积极路径”,或多或少还带有理想倡导成份,这还有赖于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有赖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此外,“生态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之“消极路径”,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克服当代生态危机、建设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即人类文明4.0的生态文明。

面向后疫情时代的生态文明抉择

张云飞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新冠肺炎疫情将人与自然的矛盾尖锐地呈现出来,要求我们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极其突出的战略位置。生态文明是人类时时处处需要的文明,必须协调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必须协调推进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必须以人民性为价值取向,追求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生态文明必须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立体的全面的生态正义,坚持以人道主义方式对待野生动物和自然万物。为此,必须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学。惟此,才能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提供适宜的自然条件,平稳过渡到后疫情时代,最终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论生态文明的本质与价值归宿

王雨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其本真含义是否定工业文明的机械论的哲学世界观、自然观、发展方式、管理方式和生存方式,继承工业文明的技术成就,为人们创造出以劳动为基础的多种满足方式。其追求的是人的身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同发展。生态文明不仅包含科学知识和技术要素,而且包括社会制度、生产方式、价值立场等意识形态要素,这就决定了单纯使工业文明的技术生态化,并不能形成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应当破除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潮所主张的以生态为本位的观点,而应当定位于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要使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必须建立严格的生态法律制度和法规,切实践行“环境正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

杨晶福建师范大学讲师

首先,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了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它并不否认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所取得的技术成就,并强调要对这些成就加以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其次,工业文明的不可持续性导致其无法转向生态化。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中,资本逻辑已渗透到工业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甚至也影响到生态环境的治理领域中。世界工业化发展导致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成为当前资本主义国家不可回避的一个关键问题。对当下而言,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优势,但由于我国运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然存在资本逻辑的作用,要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手段规制资本逻辑的运行轨道,才有可能实现生态文明的顺利转型。

新冠疫情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问题再思考

汪信砚武汉大学教授

第一,生态正义概念及讨论生态正义的方法论。我们探讨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时,完全不必依循西方学术话语和研究范式。在我看来,在考察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时,本来就应使用“生态正义”而不是“环境正义”概念。因为“生态正义”实即“生态环境正义”的简化,而“环境正义”概念的外延明显要大于“生态正义”概念,所以用环境正义来标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是不恰当的。

第二,生态正义实现的社会制度条件。从价值论上看,直接导致生态危机的是个体本位和群体本位的人类中心主义,这种价值取向背后的根源是现实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利益分化。私有制以社会根本制度的形式确认了现实社会中的利益分化关系,成为个体本位和群体本位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制度保障。

总之,新冠疫情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疫情防控本身就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如果没有工业文明发展积累的成果,我国根本不可能取得抗击疫情的胜利并对全球疫情防控做出重大贡献;而如果不努力推进工业文明的生态化,也不可能真正从源头上防控这类疫情。

第四场学术报告会

“新冠灾害之时的科学与文化审视”

个体、社会和未来——

西方哲学家论新冠疫情的影响

江怡山西大学教授

新冠疫情在西方哲学界引起了齐泽克、阿甘本等哲学家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jiahuayuan.com/yqfl/80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