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下一次疫情少用现金可能有帮助
从暗无天日的钱包中被抽出来,转眼复又关进阒黑的抽屉;它们是ATM机点钞时的沙沙声,是投币箱里的叮当作响。现金,作为人类交换的象征,它们自身反倒是被交换得最多的物品。从一只手到另一只手,从一个口袋到另一个口袋,它们交换着个人的财富,也交换着搭上便车的微生物。在人体内,寄居着以百万亿计的微生物。哪怕仅在体表,每平方厘米皮肤上也栖息着成千上万个菌落。它们经由直接接触转移到纸币上,躲藏在纸币纤维之间的缝隙生活。从最普通的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到令公共卫生系统闻之色变的耐抗生素「超级细菌」MRSA都能借助纸币传播。也许对健康成年人来说,绝大部分寄藏在现金里的病菌都不足以致病,但若是某些强力病菌也搭上这趟顺风车,或是病菌们恰好碰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疾病便会不期而至。每日数十亿张用于交易的现金结合其巨大的微生物基数,再遇上不注重卫生的人们,庞大的现金交易系统背后自然潜藏着危险的卫生隐忧。「肮脏」的金钱尽管现金每天都暴露在病原体风险之下,但并不是所有货币都同样脏污。受到货币材质、使用环境、社会整体卫生状况和转手流通次数等因素影响,不同国家的货币上栖息的微生物数量有很大差异。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罗马尼亚的货币「列伊」堪称细菌培养皿,用于测试的三种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和大肠杆菌)都能在上面繁衍生息;相反,克罗地亚库纳几乎「百毒不侵」,三种细菌都不能在上面存活超过3小时;欧元和美元则介乎二者之间。那么人民币呢?情况好像不太乐观。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调查了第五套人民币的细菌污染状况,发现哪怕是在流通得最少、也因此是最「干净」的20元人民币上,平均每张仍分布着个细菌菌落;而在最脏的1元纸币上,这个数字达到了恐怖的万。这还只是细菌的数量。别忘了,真菌与病毒同样可能污染现金。年瑞士的研究人员就发现,常见的流感病毒可以在瑞士法郎纸币上存活两天,如果是混合上了人的呼吸道黏液,那么病毒甚至可以在长达17天后仍保持感染性。考虑到很多人会在擤完鼻涕后继续经手现金,纸币的卫生状况看起来就更加恶劣了。至于现在人们最关心的新型冠状病毒,可以参考4月份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根据论文报告,SARS-CoV-2病毒能在纸板上保持长达24小时的感染力,如果换成不锈钢和光滑的塑料表面,其生存时间甚至分别延长到了48和72小时,不过病毒浓度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值得庆幸的是,纸币其实不是病原体生活的适宜环境。世界各国纸币纸大都由棉花、亚麻或是木质纤维混合而成(比如人民币成分是95%的棉花、3%木材和少量其他原料),它们干燥多孔的表面之于微生物无异于火星表面之于人,大多数细菌病毒都只能在纸币上短暂存活——至于为什么上面会说到流感病毒能在纸币上过活,是因为瑞士法郎表面覆盖了一层无孔的树脂。当材质换成普通纸张时,大部分病原体均会在24小时内死去。就算病毒真的通过现金传到另一个人身上,想要感染人也并非易事——除非接触过现金的人没有洗手,再用手接触到缺乏皮肤保护的粘膜,而病菌也幸运地逃过了黏液、纤毛和免疫细胞的围堵追截,才足以让一个人致病。因此犯不着过于紧张,只要确保勤洗手、不用手直接接触眼睛口鼻,透过纸币被传染的几率非常小。图片来自:UnsplashMichaelLongmire只从卫生角度来看,硬币要比纸币要更好一些。因为硬币的金属成分普遍对病菌带有毒性,这使得流通硬币上的菌落数量一般少于纸币。比如上面《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那项实验中就提到了,新冠病毒在铜币上仅过4个小时就失去了感染性。话是这么说,但要知道哪怕是几百摄氏度的深海热液泉都阻止不了细菌的繁衍,进化赋予的生命力使得部分病菌能顽强地适应硬币表面。因此也不要过分高估硬币的抑菌能力,它不可能消灭附着在上面的一切病菌。图片来自:UnsplashMarcusBellamy无论风险有多低,它始终切实存在。即使许多种类的病菌只能在纸币上存活几个小时,这几个小时也足以让它在十个人之间转手,让来自十双手的病菌在同一张纸币上交流访问传宗接代。想要更好地预防病菌侵袭,还是要记得在接触过现金、电梯扶手、地铁拉环、门把等高风险位置以后及时洗手消毒。事实上,国家也注意到了现金传播的风险。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2月15号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曾宣布,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回笼的资金要经过消毒并「隔离」14天后才能重复投放,医院、农贸市场等特殊渠道回笼的现金更是要单独封存,降低病毒传播的可能性。更卫生的钞票其实,现金的病菌污染早已是老生常谈。毕竟现金交易在任何方面都无比贴合我们生活常识中关于「脏」的定义——亲眼看它来回转手、亲眼看它掉到地上、亲眼看它变皱污损,靠着基本卫生知识最朴素的推理方式都能知道现金有多么不干净。然而它又如此必要,以至于让我们愿意接受一定的风险来继续使用。但存在本身不是继续存在的理由,我们的交易方式一直在朝着更卫生的方向前进。图片来自:UnsplashSaraKurfe?一种进步是塑质钞票的广泛使用。当然,各国推广塑质钞票的初衷主要是防伪,卫生充其量是附带的好处。虽然负责人肯定会信誓旦旦地宣称塑质钞票更干净,但这一点直到它们投入使用多年后才被实验证实。别忘了,前面提到过,在实验室条件下,病菌在多孔表面(如纤维)反而不如在光滑表面(金属、塑料)上过得好,所以塑质钞票是否真的比纸钞更干净并不是个能轻易找到答案的问题。但不要忘记,在现实应用场景中,现金必须要先被污染,才能接着讨论病菌生存时间的问题。在这方面,塑质钞票的好处便体现出来了:它光滑和拒水的表面使得病菌难以粘附其上。相反,纸钞表面错综复杂的纤维网格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藏污纳垢,纤维良好的亲水性也使纸币容易吸附水汽,营造出适合病菌生存的环境。同比例尺下棉质钞票(人民币)、纸质钞票(日元)、棉麻钞票(美元)和塑质钞票的微观结构。图片来自:F.Vriesekoopetal.,年的一项研究支持了这个观点。研究人员将附带着病菌的几种钞票反复清洗,测量上面残余的细菌总数。实验结果很符合常识,塑质钞票轻易取胜。洗涤10遍以后,上面的细菌数目仅剩不到5%。由棉麻混合制成的、纤维更加紧密的美元紧随其后,经过30次洗涤后菌落数也降到了同一水平。而分别由棉花和纸浆为主的人民币和日元纸钞,因为纤维网格更加疏松,哪怕清洗30遍都仍然保留了超过40%的细菌。与此同时,他们还测试了细菌在静置纸币上的生存能力。同样是一开始浸泡过营养液并移植了人手菌落,经过15天静置后,纸币上的细菌数量只是稍微下降,反观塑质钞票上的菌落数却已经滑落了五个数量级。除此之外,来自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和Wickham实验室等机构的几项独立实验也同样证实了塑质钞票比纸币更洁净的结论。也许年澳大利亚政府首次将塑质钞票投入流通时没想过那么多大肠杆菌和冠状病毒的问题,但随着塑料钞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它不经意间也为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贡献。如今,包括加拿大、新西兰、越南、英国和墨西哥在内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了这一行列,在这些地方塑质钞票部分或完全取代了纸币的位置,由此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更丰富的油墨色彩表现让钞票普遍更好看了。当然我们都知道,贵的东西什么都好,唯一的缺点就是贵。塑质钞票的耐用性是能在长期抵消部分成本,但至少在短期内,塑质钞票的印制成本要比纸币高上一截,更别说大规模转向塑质钞票意味着市面上的识别清点设备都要同步更新,这又是一大笔额外开支。鉴于塑质钞票的「奢侈」属性,似乎在一段时间内都只可能在现金发行规模不大的国家看见其身影。另辟蹊径既然流通现金上的微生物不可能被完全消灭,不妨换个思路,去削弱现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虽说「去现金化」后我们依然会接触到各种沾染上病菌的表面,如键盘、手机和银行卡,但好歹它们不会帮助病菌在人群之间手手相传。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KennethRogoff是这方面的倡导者。在他年出版的著作《现金的诅咒》(TheCurseofCash)中,他援引数据指出减少现金使用对打击非法产业和公共健康均有积极意义。基于给出的种种理由,他支持建立一个「更少现金的社会」。在
上一篇文章: 抗击疫情新突破AI诊断疑似病例基因分析 下一篇文章: 美国23州,暴发新疫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jiahuayuan.com/yqfl/8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