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不要愤怒,要学会看懂疫情报道
文
郭佳
央视《面对面》栏目主编
少年商学院国际教育专栏作者
因为职业的缘故,每周日的晚餐,我通常会把刚刚改过的稿子,给孩子们讲一讲,习惯持续了两年,不是特别刻意,主要是让餐桌话题丰富一些。
但这段日子是个挑战,每天都变成了周末,而且能谈的话题只有新冠肺炎。听着大人议论,女儿经常愤怒地插话,声音稚嫩、激烈,还会夹杂粗口。
对孩子偶爆粗口,我不会强硬纠正,至多温和提示。但当她把这些词汇用到谈论时事上,我本能地警惕甚至恐惧。
“你可不能到外面瞎说啊!”
我脱口而出,而这句话,经常是我妈妈用来警告我的口头禅。
这种“本能的恐惧”,我在父母身上看到过,在话剧《茶馆》中看到过,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看到过,之前我都不以为然。
但面对自家姑娘的反应,我还是不敢淡定。除了恐惧之外,我也不想让她成为一个被情绪左右的人。
于是,推荐给她一篇《财新》字的深度报道——《重症科医生亲述:我们是怎样抢救危重病人的》。请她和我共同分析,并回答我提出的所有问题。
之前,女儿往往会问,“你为什么让我干这个?”但这次却应承得颇爽快。
从“疫情地图信息”开始,
聊聊女儿眼中的真相
为了了解女儿对疫情的了解程度,我先后问了她一些问题,下面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她自己填写,我们再来整理的。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所知道的“疫情地图信息”是什么样的?女儿把她所掌握的疫情信息,分成了两类:
1、科学类:
什么叫新型冠状病毒
起源是武汉汉口(我也不太确定)
症状是肺炎
可能引起感冒
传染性较强
2、时事类:
武汉被封城了
各地都封路了
假期延长了
口罩和防护服紧缺
我第二个问题是:你感受到了哪些情绪?
这是女儿的回答,同样分成了两类:
他人情绪:担心、害怕、着急、紧张、难过、伤心、感动、愤怒、希望
自己情绪:偶尔会担心、谨慎、难过、气愤
第三个问题是:这些情绪因何而起?
女儿的回答:
担心、害怕、紧张是因为疫情的严重,和害怕自己被感染,谨慎是为了防止自己感染上。
难过是为那些死的非常可怜的人,和各种被疾病波及的无辜生命。
气愤是因为有时候觉得有些事情做得过了,比如有八位医生被说成是造谣。
希望是因为要坚强、熬过这次传染病。
第四个问题是:到目前为止,你接触到了哪些和疫情有关的观点?
女儿回答我说:
所有人都要呆在家里不出门。
应该把真实的消息告诉人们,不应该压制消息。
对于李文亮医生,应该有人道歉。
在任何场合都要戴口罩。
在核心事实的基础上
加深女儿对疫情的认知
在之前的讨论中,女儿认为:对于李文亮医生,应该有人道歉。我们接着聊起了医生是怎样抢救危重病人的。
我找来报道的封面和标题给女儿看:
看过这篇报道后,我问了女儿这几个问题:
这个标题吸引你吗?
为什么要在标题下面放一张这样的照片?这张照片跟整个文章是怎样的关系?请观察,报道中的哪些信息带给你信任感?
女儿回答说:吸引,因为好奇。
放这张照片是因为,整个文章讲的是医生如何抢救重症病人,这张图片就是对应内容的,也是医生正在抢救危重病人。“重症医学科主任告诉财新记者”,这句话能够带给我信任感。
女儿也有一些问题想要问我:
重病人能痊愈吗?对于危重病人如何治疗?轻症病人如何避免转成重症病人?新冠肺炎能完全痊愈吗?会不会好转以后有后遗症?死亡率是多高?
这些问题的答案我没写出来,建议家长们可以陪着孩子一起去找到答案。
讨论完这篇报道后,我们还一同梳理了文中财新记者提到的问题:
在梳理财新记者提问的基础上,我交给女儿新的问题:找一找,核心事实有哪些?
这是女儿的回答:
1、年1月6日,收治从黄冈来的病人。解读:说明那个时候,这个病已经不再局限于武汉;武汉医生在那个时候已经知道这个病,他们称为“那个病”;
2、年1月10日,该医院已经向武汉卫健委报告了此事;
3、医院和医生的困难:诊疗标准与现实是有冲突的?
4、“截止到1月28日,医院医护人员只有40人感染,医院相比,感染比例是很小的。”
5、有一位孕妇因为没钱,她的家人最终放弃治疗…………
在这些核心事实的基础上,我给女儿提出了几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
这些事实,是否改变了你原有的认知?这些事实,是否让你产生了新的问题?
女儿最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jiahuayuan.com/yqfz/8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