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的疫情数据咋统计出来的他们24小时不
24小时不停转
他们接过“疫情发布”接力棒
据了解,在流调组,有这么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他们都是80末、90后出生,在疫情面前他们主动请缨、自觉自动的接过“发布疫情指令”的接力棒,自主成立了调度组,全身心的投入到现场流调组的“现场调度”工作中。
自1月28日,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流调组成立以来,共下发指令条,完成区县、市疾控中心调度次;在此期间,沈阳市新增疑似病例约例,应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余次、样品转运余次、应派出机动队余次,在沈阳市里统筹协调下,节省机动队出动次数余次,节约出动人次约余人次,节省防护服余套,节省车辆出动余次。每天24小时不间断的轮流工作,使疫情数据发布有序的进行。
沈阳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副科长齐英
我们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对疑似病例,进行一个流行病学的最终调查,要了解他们的行动轨迹,然后目的就是发现传染人员,找出传播途径,最后为密切接触者排查提供依据。
我们要穿上二级防护服进入病房,跟他们面对面的接触,保障安全的同时,才能保障我的工作顺利进行。
在这样一个不足30平米的科室里,通过一部电话、一台电脑,6名调度组成员奋斗在防控的第一关卡,24小时不间断更新疫情网站,实时检索,第一时间掌握医疗机构上报的疑似病例信息,并以最快的速度在工作群内发出指令,调动应急队伍,确保应急队伍在最短时间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样品转运工作,保证样品在第一时间内送达实验室,为疑似病例的早期快速排除和诊断、后续处置赢得宝贵时间,大大减轻医疗机构的收治压力。
舍小家为大家
小小指挥棒背后大英雄
张琳琳,今年26岁,去年10月份才刚刚来到沈阳市疾控参加工作。从1月28日开始,张琳琳每天早上8点就上班了,晚上经常工作到后半夜,她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疫情网上检索信息发布,医院上报的疑似病例等信息,发给沈阳市的流调组,随后再协调各区县进行下一步工作。能为这场特殊的战斗做些什么,张琳琳很欣慰。
而他们也将自己的小家都扔给了别人。调度组成员陆莹的爱人也在疾控工作,疫情发生后,夫妻俩都是24小时在单位工作,家里的孩子只好送到亲戚家,前几天,孩子突然高烧39℃,也给陆莹夫妻俩吓了一大跳。沈阳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科员陆莹
我也挺担心的,但是因为工作特别繁忙,也没有时间照顾他,过了五六天之后孩子的病好了,我们也就放心了。我们两个人都是一线人员,没有时间带孩子。我有20多天没有看见我儿子了,我儿子今年12岁,今年小学就毕业了,学习现在也管不上了。调度组成员每发出一道“指令”看似简单,背后却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每一道指令都需要反复推敲,为不增加区县机动队伍压力,调度组成员收到疑似病例医院对接,核实病例信息,统筹协调,不仅要保证时效,还要考虑到防控物资的损耗、车辆的合理调动,尽可能减少机动队出动次数,节省人力物资,遇到复杂情况还需权衡其他因素,即使这般繁琐的工作内容,也被这些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调度组成员安排的井然有序。给这些年轻人点赞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还有更多的默默奉献、坚守岗位的人众志成城我们一定会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战争来源:新北方
记者:马驰
编辑:付竹溪
这里是新北方,用新闻力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jiahuayuan.com/yqjs/10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