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烟火气正在大街小巷的馆子里升
“巴彦淖尔的烟火气”系列报道(四)
巴彦淖尔“烟火气”
正在大街小巷的馆子里升腾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巴彦淖尔人的一天,从一顿结结实实的“硬早点”开始,而蒙餐永远占据河套“硬早点”的C位。清晨七点多,临河区新华东街一家蒙餐馆里的顾客络绎不绝。“5号桌三个大包子、两碗羊肉粉汤!”“奶茶锅是楼上客人的!”“这会儿没有空桌,只能拼桌!”店员一边给聚集在吧台前的客人点餐,一边招呼刚进店的顾客就座。
“我家早点有十几种,饸烙面、大包子、羊杂碎卖得最火,奶茶锅点的人也很多。”店员介绍。在锅底放上黄油、炒米、大颗肉粒,炒出淡淡的香气,再加入一壶现熬奶茶,一口铜锅满载质朴和淳香被端上餐桌,再搭配奶皮子和茶食子,这一碗是下肚,浸润心脾、口齿留香。
“我就住在附近,隔两三天就来这吃早餐,最喜欢他家的羊肉粉汤,加上葱花和香菜,就上白焙子,吃完浑身冒汗,很舒服。”市民张女士带着6岁的儿子正在吃早餐,小家伙儿一人喝了大半碗汤,还吵着要吃厨房档口外蒸笼上冒着热气的大包子。
“这比我拳头还大的包子,我一次能吃俩!”在外地读大学的张超说,家乡的味道时常让他挂念,这次放暑假回家一定要把河套美味吃个够。
除了蒙餐,烧麦也是巴彦淖尔人早餐桌上一道独特的风味。一两、一壶、一叙,有聊、有品、有味,走进河套大街一家烧麦馆子里,瞬间被这悠闲舒缓的氛围感染。一人一两烧麦,搭配一壶铁锅熬制的砖茶,是每一桌客人的标配。
“每天8点到8点半是顾客最多的时候,忙时需要两个包烧麦的师傅齐上阵,才能勉强跟上顾客点单的速度。”话语间,只见师傅左手托皮、右手加陷,手指收缩捏放之间,一个个顶口开花的烧麦整齐地摆放在笼屉里。不一会儿功夫,一屉热气腾腾的烧麦便可揭锅,个个肉粒饱满,一口咬下鲜香多汁,唤醒人们一整天的活力。
“平时工作忙,很少能陪伴父母,今天特意带他们来吃烧麦。”市民赵先生说,一家人围坐在方桌前,享受一壶好茶,品味一屉烧麦,让他觉得幸福且满足。
巴彦淖尔的“烟火气”
就是如此朴实
巴彦淖尔人的快乐
也是如此简单
午餐时间里,一碗大碗羊肉是河套人对一上午的辛勤工作最好的慰藉。在临五路一家羊肉馆子里,随着炭火升温,羊肉的缕缕清香缓缓飘散,勾起人们的食欲,蔓延进人们的心间。也许美食的意义不仅仅是一场舌尖上的饕餮,它是人间市井里最温暖的一缕烟火,是收获温情和幸福的味道。外面的世界再嘈杂,走进这里永远只有那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羊肉和羊汤最能抚慰人心。
中午十二点半,北环路与胜利路十字路口的一家焖面馆里宾客如云,老板王先生和妻子开饭店二十多年,从最初的夫妻小店,发展到现在雇佣十多名店员的焖面馆,两人见证了巴彦淖尔餐饮行业的鼎盛时期,也遭遇过前所未有的寒冬,但他们的坚持从未被时间冲淡,也印证了巴彦淖尔人永不言弃的生活态度。老板娘说,刚刚经历了上一波疫情的“阵痛”,最近店里生意持续向好,人多的时候还得在店门口站一会儿等空位。
后厨里,蒸腾的热气中穿梭着一个个忙碌的身影,蔬菜和肉片在油锅里翻转,面条在案板上弹跳,碰撞出最具河套味道的“烟火气”。
“别看一碗焖面平平无奇,起初研究做法时,我反反复复尝试了很多次,但总感觉缺点什么,最后才发现,原来家的味道,才最让人忘不了。”焖面馆老板说道。
华灯初上、夜幕之下,月色点亮了城市的夜经济。巴彦淖尔街头流光溢彩、车水马龙,小酒馆、大排档里,三五好友相约,伴着夏末清凉的晚风,几分悠然,几分惬意,忘却了一天的疲惫。烟火气,是无论身处何地,总会认真对待每一份“人间值得”,从中寻回对生活的热忱。
巴彦淖尔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艾彦/文
闫巍/图
闫巍王哲/视频
编辑:乔鸿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jiahuayuan.com/yqbz/14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