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疫情,传统公卫手段仍是利器
巴斯德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埃博拉患者从感染到发病一般约9天,这与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调查的约10天基本一致。军事医学科学院曹务春教授介绍,临床发现,75%的埃博拉患者会发热,一些人会出现呕吐、腹泻、疲劳等症状,但都不是特异性症状,“原来我们叫埃博拉出血热,但是随着对该病认识的加深,现在叫埃博拉病毒病。”
公共卫生体系很重要 埃博拉疫情暴发以来,人们对疫苗和特效药物的研发进展格外 汤姆表示,疫情发展趋势表明,此前采取的措施是正确的,今后完善这些措施很重要。疫情暴发初期之所以失控,主要原因是当地公共卫生设施奇缺,无法及时发现病例和追踪密切接触者。 皮埃尔在研讨会上发问:这次西非埃博拉控制住了,但西非准备好应对未来的暴发了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不算最终完成任务。 皮埃尔介绍,此次全球联手应对埃博拉的过程,已经为西非提升自身能力打下了基础。比如,形成了一定的实验室网络,包括生物安全三级、四级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对其他传染病也可以进行及时检测;建立了及时通报流行病学数据和疫情监测的机制;医疗机构的防护条件得到一定改善;经过培训,公众对疾病预防有了一些了解等。 但是,外部紧急援助的成效在当地能否持续,是很多人的担忧。因为这些地区的疾病监测报告等公共卫生体系还非常薄弱,一些地区的政治动荡也会对此造成影响。 “上世纪40年代,疟疾促进了美国疾控中心的建立,年的SARS促进了中国公共卫生的发展,希望这次埃博拉疫情能促进非洲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王宇说。与会专家表示,埃博拉疫情在非洲可能再次出现,要根除埃博拉,不能光指望特效药和疫苗,还要逐步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世界各国对埃博拉都应保持警惕,并给予西非持续的帮助,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需要政府间的支持与合作。
世卫:最重要里程碑埃博拉疫苗临床实验启动世界卫生组织25日表示,由该机构和几内亚政府共同开展的首次埃博拉疫苗的临床疗效实验已于当天在几内亚境内一个受埃博拉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社区启动。
世卫组织驻几内亚代表让-马里·当古指出,这一实验不仅是抗击埃博拉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里程碑之一,而且给几内亚以及全世界的民众带来了希望。因为,如果实验证实疫苗安全有效,公共卫生部门就有可能很快拥有一个抗击埃博拉有效工具。
根据计划,在4至6周的时间内,医务人员将对1万名自愿者进行埃博拉疫苗接种,并对他们的情况进行为期3月的监测和追踪。实验结果最早可望于7月15日揭晓。
据悉,此次实验所采用的VSV-EBOV疫苗由加拿大公共卫生署开发完成。基于上世纪70年代用来消灭天花的方法,这次采取的试验策略为“环围接种式”,即在发现病例后允许部分新诊断埃博拉病例的接触者立刻获得疫苗接种,而周围其他人员将在3周之后获得疫苗接种。这种试验设计尽管对部分人员而言会有短暂拖延,但在研究结束时会使所有接触者得到接种,而不像标准研究方法那样采用安慰剂。
据统计,截至3月18日,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三个受埃博拉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西非国家,共发现起埃博拉感染确诊或疑似病例,其中人死亡。
来源:健康报
主编,欢迎志同道合的公卫人与有意合作的伙伴添加交流!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jiahuayuan.com/yqbz/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