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洲共同抗击埃博拉医生担忧中国爆发疫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0月26日,解放军医医院中同埃博拉留观患者进行交谈。
参考消息网11月3日报道外媒称,即使有严格的卫生制度,但在医院中工作的中国医疗队还是感到十分担忧,他们正在这家位于医院中救治埃博拉患者。
据德新社11月1日报道,中国医疗队队长李进说:“他们发烧、头痛。他们在呕吐,有些人还在吐血。”
医院的李进在电话中对记者说:“我们的防护措施非常好,但或多或少还是有些担心。”
这些由北京知名的解放军医院派出的医疗队成员,是中国9月份派往西非协助抗击埃博拉疫情的首批医务人员。
中国已经派遣了近人前往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这一数字在未来几周内可能超过人。
报道称,为支撑这些努力,该国正投入近1.25亿美元的资金。
中国外交部非洲司司长林松添说:“西非国家只要还有埃博拉疫情,中国的援助就不会停止。”
自9年以来,中国一直是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每年的双边总贸易额超过0亿美元。中国还在非洲有大量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开采中国工业非常需要的原材料。
谈到中国的“非洲兄弟”,林松添说,中国和非洲国家一直是“患难与共”的朋友。
自疫情暴发以来,已有数千名中国工人和企业管理人员离开了西非国家。
此前一度有一两万名中国人在该地区生活或工作,但中国媒体报道称那里的主要建筑项目已经停工,中国公司已要求工作人员回国。
现在人们担心埃博拉病毒可能会由从西非返回的公民或其他旅行者带入中国,从而在中国暴发。
中国是受西非旅行者青睐的一个目的地,每月有约趟直飞航班从非洲抵达广州。
报道称,在广州,仅登记在册的非洲人就有1.5万名。中国媒体报道称,今年1月至10月,从广州出入境的非洲籍人士总计有43.8万人次,他们中很多人是来广州参加著名的广交会的。
一名机场检查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所有来自埃博拉疫区国家的乘客都必须提供自己的详细联系信息,以及他们的来访目的和停留时间,以便我们能与他们保持联系。有发烧迹象者会进行检疫隔离。”
塞拉利昂埃博拉病例剧增乡村地区疫情最严重
资料图:当地时间年10月4日,利比里亚蒙罗维亚,一名女子得知丈夫疑似感染埃博拉病毒,悲痛不已。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中新网11月3日电据外媒报道,“非洲治理促进会”(AGI)警告说,在塞拉利昂,埃博拉病例仍在“以惊人速度”迅速增加。
“非洲治理促进会”发现,在塞拉利昂农村,埃博拉病毒的蔓延速度比两个月以前快9倍。不过在利比里亚,病例增加速度已经有所放缓。
此前,世界卫生组织官员也表示,新增病例“趋于平缓”。
“非洲治理促进会”还说,虽然塞拉利昂乡村地区疫情最为严重,但首都弗里敦状况也有所恶化。与两个月前相比,现在每天新增病例数字要高出6倍。
北部的邦巴利(Bombali)是塞拉利昂唯一一个疫情蔓延有所放缓的地区。
“非洲治理促进会”是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提议创建的。该组织说,现在还不太清楚利比里亚疫情缓解的原因。但是,在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尸体处置都“有长足改进”。据信,一半患者通过与尸体接触感染埃博拉。
10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说,自从埃博拉疫情爆发以来,总计共有人感染,死者总数达到人。
(-11-:42:15)
患难见真情——中国大力援助非洲人民抗击埃博拉
埃博拉的阴霾依然笼罩着西非大地,死亡和疾病仍在一些非洲国家蔓延。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显示,在疫病重灾区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三国,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已达1万多例,死亡近人。埃博拉疫情肆虐,给非洲有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带来重大损失和威胁。
在非洲人民的艰难时刻,中国再次伸出援助之手。10月24日,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政府将启动第四轮紧急援助。在4月、8月和9月累计提供约2.5亿元人民币援助的基础上,中国将再向西非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提供5亿元人民币的急需物资和现汇援助,这是迄今提供的最大一笔援助。中国还将派出更多防疫专家和医护人员前往疫区,并为利比里亚援建一个治疗中心。10月25日晚,援建治疗中心的先遣小组一行15人抵达利比里亚。26日和29日,三架满载建设物资的专机也陆续抵达。
中国是最早向几内亚、塞拉利昂等国提供援助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向西非疫区提供实验室并设立留观中心的国家。截至10月底,中国先后向西非疫区派出近名医务人员,与当地医生共同战斗在抗击埃博拉疫情的最前线。3年中国抗击非典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也在帮助非洲抗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医护人员的努力,受到当地民众和国际组织的欢迎和称赞。尼日利亚《卫报》评论称,中国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为埃博拉疫情预防和控制作出了巨大贡献。数月来,面对不断上升的病例和死亡人数,中国外交官、医疗队、维和人员和企业员工始终选择坚守,而不是撤离。恐惧比病毒更可怕,而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展现了同西非疫区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的一片真情。
携手对抗埃博拉的斗争再次证明,中非双方总是能在对方需要的时候相互伸出援手。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非人民在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并肩战斗,在发展振兴的艰辛历程中携手同行,结下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兄弟情意。中国不会忘记,是非洲兄弟把新中国“抬进”联合国;不会忘记,在涉及中国重大和核心利益的斗争中,我们总能得到非洲朋友的坚定支持;更不会忘记,在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时,非洲人民在自己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慷慨解囊支援中国人民抗震救灾。此次面对埃博拉疫情,中国雪中送炭,与非洲人民患难与共,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真、实、亲、诚”的承诺,续写了中非友谊的新篇章。塞拉利昂总统科罗马说,中国在塞拉利昂最需要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是塞拉利昂的患难之交。
疫病无国界,患难见真情。中国的援助物资和设备正源源不断地运抵疫区,更多的中国专家和医护人员加入到抗埃斗争行列。中国大力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体现了中国人民大爱无疆的精神。中国人民将始终与非洲人民站在一起,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为战胜埃博拉疫情作出不懈努力!(国际问题观察员王娜)
(-11-:08:09)
西报:年龄和血液中的病毒数量影响埃博拉存活率
参考消息网11月2日报道自从今年5月塞拉利昂确诊的第一例埃博拉病毒感染者之后,在该国已有人感染,其中人死亡,人康复,其余的人仍在治疗过程中。在西非国家,埃博拉病毒感染总人数已经超过1万人,致死总人数将近人。但是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有些感染者能够幸存,而有些人却不能?
据西班牙《阿贝赛报》10月31日报道,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周刊发表的一篇对塞拉利昂名患者的分析报告显示,不同年龄、血液中埃博拉病毒数量都是导致有人能够幸存,有人不能的原因。这些患者是医院从5月25日至7月18日确诊的埃博拉病毒感染者。
报告显示,21岁以下患者的存活率为43%,45岁以上仅为6%。埃博拉病毒患者的平均死亡率为74%。除了年龄,血液当中的病毒数量也对患者能否幸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毫升血液埃博拉病毒数量超过万个的患者存活率仅为6%,而低于10万个的存活率为67%。
从这个角度来看,感染埃博拉病毒的西班牙护士特蕾莎·罗梅罗每毫升血液中的病毒数量超过了万个,属于存活率只有6%的范围,但是最终却坚强地挺了过来。
除了死亡率,报告还从症候学等其他角度进行了研究分析。在一般情况下,感染者在6至12天之内会出现最初的症状。最常见的症状就发烧(89%的感染者出现发烧)、头疼(80%)和腹泻(51%)。此项研究的作者之一、美国图兰大学的约翰·席费林表示,腹泻这种症状比较关键,并建议医护人员通过静脉注射的途径帮助出现腹泻的患者补充电解质。
但是要想真正控制疫情的蔓延,纸上谈兵还远远不够。将感染者进行隔离、安全处理死亡患者的尸体、增加医疗机构的床位等都是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编译/刘丽菲)
(-11-:24:05)
外媒:“埃博拉外交”拉近美国与古巴关系
参考消息网11月2日报道外媒称,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萨曼莎·鲍尔10月31日赞扬古巴在抗击西非埃博拉疫情的斗争中所提供的帮助,这一姿态似乎意味着两国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开始解冻。鲍尔结束了对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为期4天的访问后于10月30日回国。她表示对“美国、欧洲和古巴医生”在该地区开展的工作感到“骄傲”,称赞他们“穿着火炉一样的防护服”坚持长时间工作。
据西班牙《国家报》10月31日报道,鲍尔在纽约出席一次公开活动时特别提到古巴。她说:“我们很感谢古巴。已经有名古巴医生在那里,另外名医生即将抵达。虽然并不是结合为一体的努力,但我们在并肩工作。”鲍尔认为,与很多作出极少努力的国家相比,古巴是少数做了很多工作的国家之一。正在哈瓦那访问的英国外交部国务大臣雨果·斯怀尔也对古巴付出的努力表示赞赏。
外交有时也会不走寻常路。乒乓外交曾经帮助中美关系解锁,里根和戈尔巴乔夫之间的良好互动推动了30年冷战的结束,埃博拉疫情如今成为美国与古巴接近的绝佳借口。
鲍尔是在美国代表团出席了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举行的抗击埃博拉病毒技术会议一天之后作出上述表态的。这次会议是美洲玻利瓦尔联盟成员国召集的。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负责中美洲事务的内尔松·沃莱达说:“这是全球性的紧急状况,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共同努力,团结合作。我们愿意与在该地区的所有主角合作,保障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对付埃博拉病毒。”
10月20日,在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的特别峰会上,古巴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表示愿意与所有国家“并肩”作战,“包括美国”。作为回应,华盛顿表示愿意在出现感染病例的情况下向古巴提供所需的一切援助。(编译/何冰)
(-11-:19:38)
(原标题:中国非洲共同抗击埃博拉医生担忧中国爆发疫情)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jiahuayuan.com/yqjs/1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