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2~3年一次大流行。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常并发呼吸道疾病如中耳炎、喉-气管炎、肺炎等,麻疹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我国自年,开始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发病显著下降。
基本信息编辑信息模块中文名:麻疹
外文名:measles,rubeola,morbilli
病原学:副粘膜病毒属麻疹病毒
季节分布:春冬
传染病:是
传播途径:飞沫
潜伏期:一般为7~14天
临床表现: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红色斑丘疹
并发症:支气管肺炎;心肌炎;喉炎;耳炎;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心血管机能不全;结核病变播散
疫苗预防:是
预防措施:
重大传播事件:年11月,德国已有2人因患麻疹丧生,另有人染病。
就诊科室:传染科
目录·1概述
·2病原学
·3流行病学
·传染源
·传染途径
·易感人群
·4发病机制
·5潜伏期
·6类型
·典型麻疹
·轻型麻疹
·重型麻疹
·异型麻疹
·7并发症
·8诊断
·临床诊断
·实验室检查
·9治疗措施
·10护理措施
·11过敏食物
·12预防
·自动免疫
·被动免疫
·综合预防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
·13疫情
·中国情况
·国外
·14宝宝对麻疹的...
·15注意事项
概述/麻疹麻疹(英语:Measles或Rubeola),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病毒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波斯医生穆罕默德·伊本·扎卡里亚·拉齐首先解释该病,并将其与天花区别开来。该病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仍有麻疹病例约万,其中万儿童死于麻疹及其并发症,在疫苗可预防的病毒性疾病中死亡例数最多。
病原学/麻疹麻疹病毒属副粘膜病毒,为负链RNA病毒,与其它的副粘膜病毒不同之处为无特殊的神经氨酸酶。
麻疹病毒电镜下呈球形,直径-nm,衣壳外有囊膜,囊膜有血凝素(HL),有溶血作用。此病毒低抗力不强,对干燥、日光、高温均敏感,紫外线、过氧乙酸、甲醛、乳酸和乙醚等对麻疹病毒均有杀灭作用。
麻疹病毒为单股核糖核酸型副粘液病毒,病毒随飞沫侵人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内小量繁殖,引起局部炎症,并由局部入血形成病毒血症,引起广泛病变。少数病人可发生麻疹性肺炎。麻疹患者由于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易继发细菌感染。
流行病学/麻疹编辑传染源麻疹
急性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从潜伏期最后1-2天至出疹后5天内都具有传染性。患者的口、鼻、咽、眼的分泌物均含有病毒,并随飞沫排出体外,故呼吸道飞沫为主要传播途径。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最多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病后有持久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
传染途径麻疹病毒随飞沫进入被感染者的鼻咽和眼或直接被吸入气管、支气管,在局部的上皮细胞内繁殖,并经过淋巴管内的流动细胞到达局部淋巴结,继续繁殖并扩散到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进入血中淋巴细胞后被送到全身的淋巴组织、肝、脾器官,在这些组织和器官广泛增殖后再次进入血流,导致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广泛病变,全身皮肤和粘膜的毛细管内皮细胞亦被麻疹病毒所感染。
易感人群本病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发病。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约每2~3年流行一次,l-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麻疹疫苗使用后发病率已下降。但因免疫力不持久,故发病年龄后移。发病者在未接受疫苗的学龄前儿童。免疫失败的十几岁儿童和青年人中多见甚至可形成社区内的流行。
婴儿可从胎盘中得到母亲抗体,生后4-6月内有被动免疫力。以后逐渐消失,虽然绝大部分婴儿在9个月时血内的母亲抗体已测不出,但有些小儿仍可持续存在甚至长达15个月。会影响疫苗接种。易感母亲的婴儿对麻疹无免疫力,可在分娩前后得病。
发病机制/麻疹当易感者吸人麻疹患者鼻咽部分泌物或含有病毒的飞沫后,麻疹病毒在局部粘膜短期繁殖,同时有少量病毒侵人血液。此后病毒在远处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复制活跃,大约在感染后第5~7天大量进入血液此即为临床前驱期。在此时期患儿全身组织如:呼吸道上皮细胞和淋巴组织内,均可找到病毒,并出现在鼻咽分泌物尿及血液等分泌物和体液中。此时传染性最强。
皮疹出现后,病毒复制即减少,到感染后第16天,仅尿内病毒尚能持续数日。出疹后第2天,血清内抗体几乎%阳性临床症状也开始明显改善。由于此时全身及局部免疫反应尚受抑制中,故部分病人常继发鼻窦炎、中耳炎和支气管肺炎。
10%的患儿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明显增多50%。在病情高峰时有脑电图改变,但仅0.1%有脑炎的症状和体征,其出现常在急性起病数天后。此时血清中抗体已增高且已找不到病毒,因此考虑为自身免疫性脑炎。
潜伏期/麻疹编辑典型麻疹的潜伏期较规则,一般为7~14天,最长可达21天。
类型/麻疹编辑本病有多种类型:
典型麻疹1、前驱期
从发病到出疹约3~5日。主要症状有发热及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一般发热低到中等度,亦有突发高热伴惊厥者。流鼻涕、刺激性干咳、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等日渐加重,精神不振、厌食、肺部可闻到干啰音。幼儿常有呕吐、腹泻,在软腭、硬腭弓可出现一过性红色细小内疹。
在起病第2~3日可于双侧近臼齿颊粘膜处出现细砂样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称麻疹粘膜斑为本病早期特征。粘膜斑可逐渐增多,互相融合,也可见于下唇内侧及牙龈粘膜,偶见于上腭,一般维持16~18小时,有时延至1~2日,大多于出疹后1~2日内消失。
2、出疹期
起病约3~5日后,全身症状及上呼吸道症状加剧,体温可高达40℃,精神萎靡、嗜睡、厌食。首先于耳后发际出现皮疹,迅速发展到面颈部,一日内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约2~3日内遍及手心、足底,此时头面部皮疹已可开始隐退。皮疹约2~3mm大小,初呈淡红色,散在,后渐密集呈鲜红色,进而转为暗红色,疹间皮肤正常。出疹时全身淋巴结、肝、脾可肿大,肺部可闻干粗啰音。
3、恢复期
皮疹出齐后按出疹顺序隐退,留有棕色色素斑,伴糠麸样脱屑,约存在2~3周。随皮疹隐退全身中毒症状减轻,热退,精神、食欲好转,咳嗽改善而痊愈。整个病程约10~14天。
轻型麻疹多见于接受过疫苗免疫者。目前以轻型患者多见。发热低,上呼吸道症状轻,麻疹粘膜斑不明显,皮疹少,并发症少。
重型麻疹病情重笃。高热、谵妄、抽搐者为中毒性麻疹;伴循环衰竭者为休克性麻疹;皮疹为出血性,压之不退色者为出血性麻疹。
异型麻疹见于接种灭活麻疹疫苗后半年以后再次接种者。中国用减毒活疫苗,故此型很少见。
并发症/麻疹编辑最多见的并发症为支气管肺炎、心肌炎、喉炎及耳炎,其它可发生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心血管机能不全以及结核病变播散等。
诊断/麻疹编辑临床诊断典型麻疹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即可诊断。易感者在2-4周内有麻疹接触史,出现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结合膜充血、流泪等症状,应疑及麻疹,如出现麻疹粘膜斑即可诊断。出疹后根据皮疹特点、出疹顺序及皮疹分布情况也容易作出诊断。疹退后有脱屑和色素沉着在恢复期有诊断意义。
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总数前驱期正常或稍高,出疹期稍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鼻咽部涂片或尿沉渣染色找多核巨细胞,在出疹前后1-2天即可呈阳性,病程第一周阳性率可高达90%左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采用免疫荧光法可查到麻疹抗原,可作为早期诊断的根据。
3、血清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血清中麻疹抗体,在发病后2-3日即可测到,可作为早期特异性诊断方法。血清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检测,恢复期上升4倍以上方有诊断意义,只能作为回顾性诊断。
4、麻疹病毒分离:取早期病人的鼻咽分泌物或血液中的白细胞接种于猴肾、人胚肾或其他敏感细胞,可分离到麻疹病毒,但阳性率减低。
治疗措施/麻疹编辑对麻疹病毒至今(年)尚未发现特异的抗病毒药物,故治疗重点在加强护理,对症处理和防治并发症。
护理措施/麻疹编辑应卧床休息,单间隔离,居室空气新鲜,保持适当温度和湿度,衣被不宜过多,眼、鼻、口腔、皮肤保持清洁。饮食宜富营养易消化,并应多喂温开水。不可忌嘴,恢复期尚应加餐。高热时可给小剂量退热剂,咳剧时予以镇咳药等。体弱病重者可早期给丙种球蛋白肌注,少量多次输血或血浆。
过敏食物/麻疹编辑1、海产品及水产品海产品及水产品已发现渔业发达地区的哮喘发病率增高,这是否与鱼类过敏有关尚不清楚,所以海鲜类的食物和任何鱼类是禁食的。2、肉类牛羊肉是绝对不能吃的,其它肉类可以少量食之。3、鸡蛋以及蛋制品鸡蛋以及蛋制品可以导致各个年龄段患者的过敏,以婴幼儿的过敏率最高,蛋清中的卵白蛋白是诱发过敏的主要变应原成份,蛋黄则很少诱发过敏。4、牛奶及奶制品牛奶及奶制品是婴幼儿最常见的食物,也是诱发婴幼儿哮喘的最常见食物变应原,牛奶中含有甲种乳白蛋白、乙种乳白蛋白和酪蛋白等成分,其中甲种乳白蛋白是所有牛奶成分中变应原性最强的变应原成分,虽然这种蛋白经热处理后,其变应原性可明显减弱,但对于高度牛奶过敏的患者仍然可以诱发较为严重的症状。过去认为甲种乳白蛋白具有较高的种属特异性,故曾对牛奶过敏的儿童考虑采用山羊奶来替代,但近年研究证实许多不同种属的动物乃食品中的某些抗原性是相似的。
预防/麻疹预防
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麻疹的关键,故对易感人群实施计划免疫十分重要。如发现麻疹病人,则应采取综合措施防止传播和流行。
自动免疫易感者都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初种年龄不宜小于8个月,因恐来自母体的抗体中和疫苗病毒,使之失效。
被动免疫年幼体弱及患病者如接触麻疹病人,5天内进行被动免疫可免于发病,5~9天内进行则仅能减轻病情。
可肌注丙种球蛋白(10%)0.2ml/kg,或胎盘球蛋白0.5~1.0ml/kg,或成人血浆20~30ml。被动免疫力仅能维持3~4周,3周后又接触麻疹患者需再注射。
综合预防措施发现麻疹病人应立即作疫情报告,并隔离至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10天。凡接触患者的易感儿应检疫3周,并根据情况给予自动免疫或被动免疫,接受免疫制剂者,应延长检疫至4周。在麻疹流行期间,应大力宣传患者不出门,医药送上门,易感儿不患门,集体机构加强晨间检查,对可疑者应隔离观察。
切断传播途径病人衣物应在阳光下曝晒;病人曾住房间宜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流行季节中做好宣传工作,易感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疫情/麻疹编辑中国情况中国自年可广泛使用国产麻疹减毒疫苗以来,麻疹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降低,麻疹大流行基本上得到控制。但是,由于人口流动增加,部分儿童麻疹疫苗漏种,或免疫失败,加之初免后随着年龄增长而免疫力逐渐降低等原因,致使麻疹小规模流行时有发生。
国外年,全欧洲范围内麻疹患者有增加趋势。欧洲地区40个世卫成员国中,到年7月为止出现了2.6万麻疹病例。
截至年11月,被德国医学界认为早已消失的麻疹传染病卷土重来,已有2人因患麻疹丧生,另有人染病。鉴于情况严峻,德国卫生机构发出呼吁,年以后出生的成年人应尽快检查自己的防疫情况补打防疫针。
宝宝对麻疹的预防措施/麻疹编辑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末春初时节非常流行。若照料或治疗不当,还会导致很危险的后果。因此,妈妈在冬春季节里一定要做足各种防护准备工作,让讨厌的麻疹离宝宝远点!明眼辨疹麻疹症状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即被传染的宝宝表现为"发烧3天,出疹3天,退疹3天"。由于它的传染性很强,一般让6个月~5岁左右的宝宝深受其害,而未出过麻疹或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宝宝,一旦接触了麻疹患儿,也会被立马传染上。“出疹3天”发烧3天后,宝宝的热度会更加升高,眼睛更为怕光,流泪、流涕、咳嗽的症状也更为加重。此时宝宝的皮肤会出现红色皮疹,一般先从耳后及颈部发际开始,逐渐扩展到脸上、胸背部、腹部、四肢等处,多在3天左右出齐。皮疹为暗红色的丘疹,大小如小米粒,如果出得多便会融合成片。温馨提示:有少数宝宝可能出现出疹不顺的情况,表现为皮疹在一开始就色泽暗而稀疏,不能完全透发出来,或是在发出后马上消退,这是麻疹里非常严重的表现。发现后需要立即求助医生。“发烧3天”宝宝在患病初期,很像是患了感冒,出现发烧、咳嗽、流涕、喷嚏等症状。但宝宝流涕的症状不同于以往的感冒,表现较为严重,同时眼睛出现怕光、流泪、充血的现象。通常在发烧2~3天内,在宝宝的口腔颊黏膜上会出现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医学上将此称为"科氏斑",这是麻疹的一个特征。温馨提示:当宝宝出现发烧、流涕、两眼泪汪汪时,妈妈要警惕宝宝是否患了麻疹,一定要查看口腔颊黏膜上有无“科氏斑”,如果有则表明宝宝已患了麻疹,这是判断麻疹的显著特征。“退疹3天”皮疹在出齐后,会依出疹顺序逐渐消退,同时体温下降。随之,宝宝的精神食欲会好转,眼睛怕光、流泪及流涕、咳嗽等症状也逐渐减轻。在皮疹消退时,出过皮疹的皮肤开始出现麦麸样脱皮,并留下色素沉着,这样的出疹过程表明经过顺利,称"顺疹"。温馨提示:病情逐渐好转后,宝宝的抵抗力会急剧下降,因此十分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肺炎是麻疹常见的合并症,如宝宝咳嗽明显,发热不退,呼吸急促,面色青紫,医院治疗。就医指征对于小儿麻疹,一般中药十分有效。在出疹前应服用以辛凉解表透疹为主的解表药,以帮助麻疹顺利透出;在麻疹透出以后,应服用以清热解毒透疹为主的解毒药;在恢复期,应以养阴清余热或调理脾胃为主,具体用药方法,可请中医治疗和指导。护理攻略目前对麻疹尚无特效药治疗。所以一旦感染了麻疹,主要是加强护理和对症治疗。妈妈应做好以下护理,帮助宝宝度过出疹期。1饮食护理这段时间宝宝无需忌口。在发热期间妈妈应给予清淡且易消化的流质饮食,还应常更换食物品种并做到少量多餐,以增强宝宝食欲,有助于宝宝消化。多给宝宝喂点开水及热汤,这样可以有利于排毒、退热、透疹。2肌肤护理妈妈应保持宝宝的床单整洁干燥及皮肤清洁,在保温的情况下,每天用温水擦浴宝宝1次,以促进血循环和透疹,注意千万不要使用肥皂。对于容易出现腹泻的宝宝应注意臀部的清洁,还要勤给宝宝剪指甲以防宝宝自己抓伤皮肤从而继发感染。3五官护理耳:要防止呕吐物或泪水流入外耳道发生中耳炎。鼻:及时清除鼻痂、翻身拍背助痰排出,保持宝宝呼吸道通畅。口:加强口腔护理,稍大的宝宝可用生理盐水漱口来预防口腔炎,1岁以下的宝宝可用棉花签蘸生理盐水揩试口腔,每天2次。眼:可以用生理盐水清给宝宝洗双眼,再滴入抗生素眼液或眼膏,也可加服维生素A预防宝宝干眼病。麻疹护理三大忌一忌不进行隔离宝宝患麻疹时,一定要与他人隔离,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传染别的宝宝,另一方面也防止别人的疾病传染给患麻疹的宝宝,出现继发性交叉感染,导致病情加剧。二忌擅用退烧药宝宝出疹时会伴有发热。这时,家长不要擅自使用退烧药。退烧药一定要等体温升到38度以上时再给宝宝吃。否则容易引发心血管麻疹,加重宝宝病情,并延长病程。三忌给宝宝捂汗宝宝的衣着和被褥要薄厚适中,不要为了"捂"疹子,就给宝宝穿得过多或给盖的过厚。这样,不仅不利于身体散热,而且出太多的汗也不利于皮疹发透,还容易并发肺炎。防患未然近年来,虽然我国宝宝广泛地接种麻疹疫苗,使麻疹的患病率明显下降,然而有时仍会在局部地区出现流行,所以妈妈不可完全掉以轻心,而避免宝宝患麻疹首先应做好预防工作。1自动免疫: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注射,是非常主要的措施。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宝宝均应接种,接种后12天左右可产生免疫力,即使得病,病情也较轻。4~6岁的宝宝在进幼儿园或小学前应第二次接种麻疹疫苗,进入大学的青年人还要再度进行麻疹疫苗。2被动免疫:在麻疹流行期间,对没有接种过疫苗的年幼、体弱的宝宝,在接触患者5天以内,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可能免于患病或减轻病情。3阻断传染源:注意阻断传染途径,宝宝的衣物要彻底消毒。应尽量少带宝宝去公共场所,减少感染几率,冬春季节室内注意通风,注意室内紫外线消毒。
注意事项/麻疹编辑1、护理人员要戴好口罩或注射麻疹疫苗,以防交叉感染。2、居室应常通风,因在阳光下或流动空气中20分钟麻疹病毒会失去致病力,但要避免病人被风直接吹到,为避免阳光直晒,可用深色窗帘遮盖,室内应保持一定的温湿度,地面可泼洒一些水。3、由于病人高热消耗较大,应鼓励病人少量多餐,进食一些流质、半流质饮食,多喝开水。4、前期、出疹期体温在39.5摄氏度以上时可以用紫雪散、柴胡、清热解毒散等缓和的退热剂退热,把握热度不能降得过猛,以免剧烈的退热会使疹子发散不充分,头部可敷温湿毛巾,切忌酒精擦浴、冰袋降温。5、口腔应保持湿润清洁,可用盐水漱口,每天重复几次。6、一旦发现手心脚心有疹子出现,说明疹子已经出全,病人进入恢复期。如果病人出现高热不退,呼吸急促,咳嗽加剧,鼻翼煽动,口周紫红,四肢冰凉,脉搏细弱,心率加快,皮疹引退或出疹不全,声音嘶哑,哮吼样咳嗽,嗜睡或惊厥等症状,说明病人有其他合并症,医院治疗,小儿的病情观察更应家长留心,防止延误病情治疗。小儿麻疹注意事项1.单纯出麻疹,孩子无其他并发症,一般没有危险,家长不要慌张,按医生嘱咐在家对病儿进行细致护理,可顺利恢复腔康。需要时家长可以请负责本地段的保健人员到家里来访视,指导治疗与护理。不要带孩子到处去看病,这样万一着凉,疹子出不透,就容易发生并发症。或再感染上其他疾病。同时也会把麻疹传染给别人。2.急性期病儿有高热时,如按医生的吩咐吃少量退热药,或用温水给病儿擦浴等,都可以使体温下降,但必须注意,退热不要退得太快、太低,出汗过多,可能会造成病儿“虚脱”,或者疹子没有发透,役决就回去了。一般退至38℃左右就行。3.自从小儿普遍采用麻疹疫苗预防接种以来,城市小儿麻疹发病明显减少,但在学龄期或青年期往往出现了较多病例,这就需要在适当的年龄阶段进行再免疫。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jiahuayuan.com/yqfz/1242.html